2.骨干排涝河道生态治理工程

  按照20年一排涝标准遇实施衡河、窑头河、渔滨河、塘河、小泗河、涧河、温山河等骨干排涝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使河道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水生态状况持续好转。

  3.幸福河湖建设

  实施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建设一批“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示范河湖。继续积极配合省级开展流域性河道和省管湖泊生态状况评价。以水源地、骨干河道、湖泊保护名录为重点,全面开展重点河湖库生态状况评估。实现“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目标,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第六节 水资源保护工程

  1.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加强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组织领导,推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落实《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把控制指标作为相关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和建设项目排水等涉水管理和审批的重要依据,严格建设项目新增取排水审批。建立健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监测监控体系,加强重要河流湖泊断面、水位、流量的监测监控。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体制机制,增强水资源利用方式的节约性和供给水平空间均衡性,扩大再生水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供水安全。

  2.饮用水水源地管理与保护

  有效保障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水源地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施三堡水源地一级保持区东堤生态护岸建设。遵循保护优先、防治污染、保障水质安全的原则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和管理能力建设,确保饮用水水源水质稳定达标。

  建立饮用水源地核准和安全评估制度,并适时公布。依照有关规定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做到“水量保证、水质达标、管理规范、运行可靠、监控到位、信息共享、应急保障”的要求,确保饮用水源水质优良、水量充足、水生态良好,实现“一个保障”、“两个达标”、“三个没有”、“四个到位”,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供水安全全面保障。

  3.推进水资源配置优化

  根据《省水利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全省水资源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苏水办资〔2021)1号)等要求,积极开展水资源管理重点工作。

  开展淮安区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在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范围内,按照规划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相关技术要求,组织对淮安经济开发区京沪高速以东片区开展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评估通过省市审查后,对该片区的建设项目推行取水许可告知承诺制。区域内建设项目新增取水,符合相关指标要求的,可简化取水许可审批流程,推行取水许可告知承诺制,不再单独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

  开展取水工程(设施)规范化管理。按照《取水工程(设施)规范化管理技术要求》,按照“三规范、二精准、一清晰”的要求,以非农取水工程(设施)为主,开展取水工程(设施)管理规范化管理,不断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

  配合开展跨县级行政区重点河湖水量分配河湖、生态流量(水位)保障重点河湖等项目。

  4.地下水资源保护

  把地下水资源保护有效利用纳入重要日程,做到保护到位、利用科学、配置合理。“十四五”期间对地下水的开发要进行有序管理,因地制宜地提出加强地下水管理措施,包括总量控制制度、地下水控制水位管理、取水许可等。

  开展地下水保护工程,逐步封填深水井,有效控制地下水位,遏制地面沉降。鼓励使用地表水,全区计划到“十四五”末,自备水井控制在20眼之内。

  第七节 智慧水利工程

  1.管理系统完善与运用

  充分利用已建的系统设备,继续完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平台,建立或运用好河长制管理系统、水资源调度管理系统、防汛防旱应急指挥系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系统、水利电子政务系统、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系统、农村水利管理系统、水政执法管理系统等,实现防洪、排涝、供水、水资源、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等各项职能和环节之间协调统一的管理;安装计量、监控设备,建立水利物联远程监控监测网络,实时采集水雨情数据、河湖网格管理数据、水利工程数据、内涝点数据、水利灾害隐患点数据、重点功能区水质数据、计划用水户计量数据、农田尾水处理水质数据等涉水信息,对所采集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实现水利管理的科学决策。

  2.智慧河道建设

  开展清安河、勺湖、月湖、萧湖、荷湖等智慧河湖建设。进一步实现对水资源、河湖水域岸线、各类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等涉水信息动态监测和全面感知,提升水利建设管理信息化水平。

  第八节 水文化建设

  围绕“绿色活力枢纽,魅力文化古城”的形象定位,积极配合淮安市创建全国全域旅游城市建设,把握“大运河畔生态文旅水城核心区”建设机遇,结合水系分布,深入挖掘文化底蕴,持续推进“一轴、两带、三大板块”景观格局打造和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茭陵抽水站水利风景区、绿草荡湿地公园建设。

  第九节 水管理能力建设

  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监管责任体系,加强法制、体制、机制建设,强化水利工程、河湖等重点领域监管。

  开展国家、省、市、区级水管单位等创建及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创建茭陵抽水站国家级水管单位,实施茭陵一站和二站厂房维修及管理区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和改造工程;制定完善治水规范性文件,强化河湖水域岸线、水利工程管控;改善基础设施、强化技术设备,强化应急能力、安全生产达标建设;提升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平,加强节水监督管理及水情教育,加大节水宣传、基地建设以及载体创建力度;加强科技研究,推广先进实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4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