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支持。加大对符合政策生育多孩的家庭给予申请保障性住房、公租房的政策倾斜,优先分配保障性住房,并提供一定购房补贴,放宽公积金贷款和提取政策,给予一定公租房房租减免,减轻生育多孩家庭购房压力。

  学前教育支持。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均等化,对符合生育政策多孩家庭孩子入托、入学给予适当补贴。针对贫困家庭儿童、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特殊教育儿童、学习困难儿童等各类群体提供精准有效、差异化基本公共服务,让孩子均能获得良好基础教育和成长条件。

  第四章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提升人口发展能力

  人口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永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要与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着力补齐人口素质发展短板,提高全民素质。

  第一节 提升出生人口素质

  加强出生缺陷防治。继续做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重点关注高龄孕妇等特殊人群,为包括外来流动人口在内的计划怀孕夫妇提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教育、健康检查、风险评估、咨询指导等服务,实现出生缺陷预防关口前移。全面实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项目,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全面落实孕产期保健服务,加强对致命畸形以及染色体异常筛查和综合干预服务,减少严重出生缺陷儿的出生。广泛开展新生儿访视、健康咨询与指导。逐步将出生缺陷患儿的治疗和康复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促进患儿健康。强化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孕产妇死亡率稳定在7/10万以下,新生儿死亡率3‰以下。

  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加强儿童健康干预和儿科诊疗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新生儿及儿童致残性疾病筛查、诊断、干预一体化工作机制,加强儿童疾病防治工作。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普遍开展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活动。加强儿童营养与喂养、生长发育监测、心理行为发育评估,继续开展重点地区、欠发达地区儿童营养改善等项目。完善未成年人和儿童福利体系,发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统筹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完善儿童收养制度。

  第二节 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推进“健康淮安”建设。构建现代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卫生监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积极发展多样化健康服务,扩大健康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卫生与健康服务需求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与幸福感。

  健全健康教育体系。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升各阶段素质教育内涵。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学校、企事业单位文化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加大体育与医疗、养老等融合力度,全面提高群众的身体素质。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秉持储存健康从青少年开始的理念,普及健康知识。践行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乐观心态、足够睡眠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加大慢性病防控力度,建立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健康管理与分级诊疗制度,完善政府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协调机制,建立健全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强化对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

  第三节 推进教育质量提升

  深化教育改革。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制具有淮安特点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健全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多元参与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推进义务教育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引培优秀校长,打造教育家型教师队伍。推进教育评价创新,制定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改进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评价体系,加快构建基于过程评价的教育质量监测系统。

  巩固基础教育。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省市优质园占比达到90%以上,以公办园为主体的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实现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重点推进消除大班额,加强农村两类学校建设,到2025年,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所有县(区)达到省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办好普通高中,打造10个有特色、有影响力的高中科创基地。

  促进产教融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结构的契合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和“3 n”产业集群对接率达75%以上。推进普职融合发展,构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节 推进全民终身学习

  健全终身学习网络。建立学习型社会统筹推进机制,完善淮安学习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会学的个性化发展“互联网 ”新生态。实施居民终身学习促进工程,启动学分银行开户,建立学分储蓄制度,完成3万人以上用户学分存入。探索建立终身学习监测评价体系。

  扩大社会教育资源。加强社会教育资源建设,打造一批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社区教育中心100%达省级标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大优质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加强社区教育队伍职业化建设,扩充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和指导专家队伍,社区教育专兼职队伍达到常住人口的1.6‰。

  广泛开展社会培训。围绕服务发展方式转变和改善民生,鼓励高等院校和中职学校广泛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经济新业态培训,强化再就业培训和新成长劳动力培训。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达70%以上。联合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提高再就业老年人的专项技能。

  专栏5:提高人口思想道德素养

  提高民众思想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和政绩观,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态度。努力践行“仁爱之心、感恩之德、求知之欲、创业之志”理念。

  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成效。以“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契机,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名城”优势,秉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促进市民文明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升。

  第五章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人口集聚水平

  扩大人文、政策、科技、环境、宜居等优势,推动契合淮安城市特质的优势产业发展,把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人口与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发挥产业对人口调控源头作用,引导人口与资源向重点开发区域聚集,促进充分就业,千方百计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适度吸引人口回流。

  第一节 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构建“3 n”制造业发展新体系。围绕构建现代食品产业体系,聚力发展绿色食品优势特色产业,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及健康食品生产基地。抢抓5g、“互联网 ”等新技术新业态机遇,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积极引导各县区(园区)明确主攻方向、产业定位,重点打造1—2个具有较强支撑性、标志性的主导产业,促进县域经济错位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结构合理的县域特色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三大主导服务业。重点发展生态文旅、现代物流、现代商贸三大主导产业,努力建成长三角北部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加快淮安高铁快运物流基地和区域智慧物流、冷链物流园区建设,打造大宗商品集散中心、区域消费仓配中心和食品供应链中心。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推动商贸、餐饮、住宿等行业规模化、品质化发展,推动商贸业向“互联网 ”全面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电子商务新模式,加快中国(淮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苏北区域性现代商贸中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3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