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要在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层面完善规划编制方法和内容,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引导城市建设成为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提高城市透水率,减轻市政雨水管网压力,有效缓解城市内涝。总体规划层面应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目标与方向,识别并完善自然与人工水系统,优化循环路径和机制。协调绿地、水系、道路、开发地块的空间布局和城市竖向,明确城市总体尺度上的规划控制目标;识别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细化落实低影响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实施策略、建设标准、总体竖向控制及重大雨水基础设施总体布局等内容。纤细规划层面应分解细化地块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及具体要求,结合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约束指标,增加径流总量控制率和污染负荷控制率等指标,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落实到地块,同时增加下沉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生物滞留设施率等具体指标,纳入地块规划设计要点。

  增强城市“海绵”功能。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要求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加强与老旧小区改造、黑臭水体治理、排水防涝等工作的协同推进。统筹“绿色”和“灰色”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绿地、水体、道路、建筑及设施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缓释和净化等作用。注重生态景观与海绵功能的统筹融合,合理运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等措施,强化场地内部与周边地块的竖向设计,合理构建雨水汇水分区和径流通道。加强典型项目示范引领,完善海绵设施养护管理制度,强化设施运行效果监测评估,提升海绵城市建设水平。结合新建、改造园林绿地,通过完善公园地下管网、合理规划绿化地形、采用透水铺装等措施,加强园林绿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绿地海绵体吸纳、消化和净化城市雨水功能。在城市内部河流沿线的开敞空间设置类型丰富、具有雨洪滞蓄净化功能的滨水绿化带、滨水公园,并与涉水工程、公共景观相协调,营造水生态空间;海绵型公园规划、设计与建设应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经济高效、雨水管理景观化”等原则,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建立均匀布局、合理分区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工程中应最大限度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维持并优化公园绿地及周边区域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推动低影响开发建设。根据海安市自然地理条件、降雨规律、水文地质特点、水环境保护和内涝防治要求,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和指标,因地制宜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最大限度保护河流、湿地、坑塘、沟渠等水敏感区,优先保护和修复毛细水体的自然蓄滞功能,科学规划布局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屋顶绿化、雨水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

  因地制宜、集散结合建设雨水收集和调蓄设施,发挥削峰错峰作用;统筹防洪排涝、治污、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工程,通过优化排水分区、合理设置雨水口位置和数量、改造雨水口形式和结构、增设排水支管渠或明沟、完善建筑雨水收集系统等方式建设雨水收集和调蓄设施,避免相互影响,确保城市雨水收水系统与排水系统衔接匹配,提高收水效率。

  居住区、公共管理和商业区及工业区绿地应建成下凹式绿地,充分利用绿地的入渗、过滤和吸收功能,增大区域雨水径流的入渗量,消减雨水径流的污染负荷。居住区机动车/非机动车路面、人行道、停车场、广场、庭院灯均应采用透水地面;公共管理和商业区人行道、步行街、广场应采用透水砖,地面停车场宜采用透水砖和草格,建筑屋顶宜采用屋顶绿化。工业区人行道宜的采用透水砖、多孔沥青等透水地面,地面停车场宜采用草格、透水砖等。

  推进重点地区海绵建设。结合现状实际,选定新通扬河生态区、上湖创新区及西南新城片区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海绵型建筑与小区重点建设下沉式绿地(含植草沟、雨水花园等)、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海绵型道路重点建设透水性路面、下沉式绿地(含旱溪、生物滞留池)等。海绵型公园内重点建设透水性路面、下沉式绿地和旱溪等。海绵型河道重点建设内容包括生态岸线改造、生态修复、排水口改造和水环境提升等。对城区内老旧小区实施雨污分流改造。

  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城市河道和防洪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大城市河道整治和管理力度,提高城区河道行洪排涝能力。实施周济河、翻身河、高庄河等城区河道综合整治,采取针对性措施对河道进行治导、疏浚和护岸等,增强汛期河道排涝能力。推进城区河道蓝线控制,一级河道两侧实行15米、二级河道两侧10米、主要三级河道两侧8米、重要四级河道两侧5米的蓝线控制。控制河道水体污染的增量,实施周济河、翻身河、高庄河、联发路北侧沟塘、安康小区南北侧及海中西侧盲肠河连接导流等河道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巩固城乡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全面实施重点断面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断面上下游定期巡查,及时调查和处置水质异常问题。完善监测网络,新建水质自动监测站10座,实现考核及管控断面全覆盖,推动河道长治久清。推进污水处理生态缓冲区建设和管护,积极利用自然生态的湿地技术提升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

  全面整治城市易涝区域。针对城市易涝区域周边低洼地段及人口密集区域、立交桥等道路集中汇水区域、城区重要基础设施等重点部位,开展专项整治,逐一明确治理任务、完成时限、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落实具体工程建设任务和投资规模。对易涝区域周边的雨水排放口和排水管渠进行改造,增设雨水篦,新建雨水管渠;对易涝区域周边的雨水泵站进行升级改造或增加机排能力,配套建设雨水泵站自动控制系统。在易涝区域汇水区范围内,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削峰调蓄设施,通过滞、蓄,实现雨水源头减排。

  实施盲肠河活水畅流工程。推进凤山港区域、通榆路西蒙电气段、黄海大道万达广场段、中坝北路段等城区易涝区域雨水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实施河道清淤工作,强化河道水位监管,全面提升城市排水防洪能力。结合实际,常态化组织易涝易积水点排查整治,每年对汛期道路积水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对于新出现的路段积水点,通过工程或非工程措施进行改造,确保道路通畅。

  补齐排水防涝设施短板。结合城市排水分区布局、河流自然条件和雨水汇集渠道,加强城市河道强排设施、闸站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因地制宜推进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建设,综合治理城市水环境。结合市政道路改造,继续对市政道路的雨水收水、排水设施同步进行改造提升。道路局部低洼,且易出现积水地段适当增加单组雨水斗数量。提高雨水排水设计标准,确保路面雨水尽快排入周边河道。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2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