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推动苏州文化场馆、文娱场所、景区景点、街区园区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着力打造全国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引领区。依托全市电竞产业园、电竞场馆等载体,大力发展游戏直播、电子竞技、云游戏等新业态,引育国内外龙头骨干电竞动漫企业、赛事运营企业,加强动漫ip打造与动漫衍生品综合开发。
打造文化产业平台载体。积极引进国内外头部文化企业、平台型企业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技术研究院等。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龙头骨干文化企业,推动规上文化企业数量实现翻番。加强雕刻、苏绣、缂丝、木作、扇、明清家具等工艺美术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建设与培育。支持苏州元和塘文化产业园区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2.旅游休闲。
以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及国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到2025年,打造成为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
构建多元化现代旅游产品体系。聚焦遗产文化旅游、苏式会奖旅游、水乡休闲度假等,开发文博欣赏、特色演艺、夜游、水上游览等特色旅游产品和线路,构建全域旅游产品体系。高标准打造以“运河十景”为代表的一批标志性景点,建成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
推动“旅游 ”融合发展。做深文旅融合,支持利用古建古宅打造品牌精品民宿,开展国家、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工作。推动商旅融合发展,支持古城、环金鸡湖、环太湖等重点区域发展会展会奖旅游。高质量推动工业旅游示范点建设,提升工业旅游品质,构建可学、可娱、可购、可闲的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做强农文旅融合,重点打造一批高品质乡村旅游集聚区。
大力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构建“快旅慢游”空间交通体系,打造“个性交通”短驳交通系统。积极建设苏州市智慧文化旅游公共信息平台,打通与其他智慧平台的互联互通,建成旅游服务总入口平台、完善微信客户端pp电子娱乐官网平台,统一景区、旅行社、酒店的数据接口,实现“一站式”自助游。通过“苏州好行”“城市微旅行”“苏州通转转卡”等平台,推出特色文旅线路。
3.现代商贸。
培育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推进现代商贸业升级改造步伐,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推进苏州市商贸业的数字化、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000亿元左右。
提升商圈国际竞争力。培育苏州商贸品牌,推动老字号企业品质升级、文化升级、品牌升级,提升苏州“购物天堂”美誉度。强化苏州中心等城市综合体的高端消费定位,开展重点商圈商街数字化营销试点,打造接轨国际的世界级商圈商街。
推动商贸业跨越升级。着力引培高端大型品牌连锁商贸企业,支持发展智慧零售、跨界零售、绿色零售等新零售。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完善首发经济制度环境,加强引进首店、概念店、体验店、定制店等新兴消费运营主体,打造首店经济示范地标,提升城市商业能级和品质。大力发展线上商贸,促进商业数字化转型,支持线上平台和重点商圈商街开展合作。持续推进直播电商新业态发展,打造长三角直播电商集聚区。
优化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进一步完善综试区工作推进机制,强化政策保障体系,优化跨境电商营商环境,鼓励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探索“跨境电商 市场采购”“跨境电商 中欧班列”“跨境电商 新零售”等新模式、新渠道,构建跨境电商生态圈,力争在跨境电商业务规模及业态创新上实现新突破。
4.健康服务。
继续实施健康苏州系列行动计划,推动苏州健康服务业规模发展、集聚发展和创新发展。到2025年,全面建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
大力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疾病预防、康复保健、健康评估等业态,积极发展心理健康、病媒控制等多样化健康服务,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管理服务。鼓励设立中医特色康复馆或疗养院,加速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健康服务业融合新平台。扩大“互联网 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覆盖面,推进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建设,培育壮大健康服务新业态,支持大型第三方健康管理服务公司建设健康管理信息平台,拓展互联网医疗挂号、互联网联合会诊等智慧健康服务新模式。积极与上海周边等地优质医疗资源合作,实现远程诊疗。优化体育服务业、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高端制造业等体育产业结构,创新体育消费新场景,挖掘和释放体育消费潜力,以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全面推动体育与商贸、教育、文旅、健康等业态融合发展,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
5.培训服务。
规范培训服务内容,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完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到2025年,形成多层次的培训服务体系。
提升培训服务供给水平。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完善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体系,增加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托育机构。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提升艺术体育等非学科类培训水平。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金融、科技研发、软件、服务外包等重点服务业领域高级管理人才、专业人才、技能型人才培训,支持苏州国家职业教育高地建设。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推动在苏高等院校与本地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设立创新共同体,高质量实施产教融合合作项目。
6.养老服务。
全面打造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融合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到2025年,确保基本养老服务应保尽保。
强化基本养老服务,拓展医疗护理、康复陪护、紧急救助、旅游度假、精神慰藉等多样化、多层次服务。培育发展跨区域异地养老,鼓励旅居养老、医养融合等新模式,探索个性化定制家庭养老模式。深化智慧养老模式,提质升级虚拟养老院。发挥市属国资康养集团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全市养老产业发展。支持集团连锁养老机构和养老社区品牌复制推广,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养老服务骨干网的建设运营,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兴办中低高档型、特色型医养结合机构。协同推进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深化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试点,积极探索开放名医工作室准入、沪苏顶级医院联办,积极推行跨区域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