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谋划布局未来接续产业。坚持“未来技术产业化”和“现有产业未来化”,科学定位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产业链分工基础和优势,发挥军民资源互动共享力量,以创新平台、重大项目、重点企业为依托,着力在新一代显示、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若干百亿级优势产业集群,组织实施一批省级以上未来产业重要环节、关键技术、重大工程和载体建设专项。培育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支持企业与长三角地区其他企业组成“联合舰队”,抱团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
打造新产品新技术应用场景。借鉴杭州市全方位开放“城市大脑”、“1 n”工业互联网、5g*ai等应用场景的经验,构建与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发展高度契合的应用场景,为长三角投资者、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人才提供发展入口,推动县域内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在长三角率先落地。发展“飞地经济”,搭建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的供应链平台,密切与产三角供应链协作关系。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制定区域创新集群计划、产业集群测绘计划。加强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产业集群对产三角创新要素和资源的集聚力。
提升产业链完整性和现代化水平。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制定全县主导产业链升级重点工程施工图,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支持县内民营中小企业参与补链固链强链行动,主动融入龙头企业供应链,深化协作配套和专业化分工,与大企业互用产品、互为市场、抱团发展,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型化工、高端文具礼品、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七大产业,建立产业链链长制,以产业聚焦、资源聚焦、政策聚焦、园区聚焦为重点,分类施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等多链融合,全力畅通产供链条,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按照招大引强、联大融强、扶优做强原则,引进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头部链主型企业”,延伸产业链长度,提升特色优势产业链水平。
第三节 外引内培壮大企业主体
培育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大力实施企业主体培育工程,充分运用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引导和支持企业通过优质资产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处在产业链核心环节、拥有一流产品质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行业领先企业,引导隆建泰轨道、亨通橡塑、晶科能源等主导产业骨干企业扩大本地配套,提升产业集群在行业内的分工地位和整体竞争力。坚持“抓大扶小、培优育强”的思路,引导中小企业实施针尖战略,聚焦主业,主攻细分行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专业化协作配套,共同实施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标准管理、合作研发管理,提升专业化协作和配套能力,建立稳定的产、供、销和技术开发等紧密型协作关系。建立拟申规企业库,定期动态调整,抓好成长性好、有发展潜力的小企业申规入统工作。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优化完善政府权责清单,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消除要素使用、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隐性壁垒”拓宽民营资本投资领域。聚焦“四重一小”,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深入落实国家和省市减税降费各项政策,加大规范涉企收费、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力度,推动用水、用气、用电等“三零”(零审批、零上门、零投资)服务。落实民营企业上市挂牌奖励政策,在财政税收、用地用能、金融支持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政策支持,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建立龙头民营企业动态管理机制,重点扶持一批骨干企业、领军企业,加快打造细分行业、细分市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和“单项冠军”,加快在我县主导产业中培育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
第六章 优化产业发展载体建设,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功能集成”的原则,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化、园区特色化发展,壮大园区实体经济,提高产业发展集聚度。
第一节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按照“南融江北、西接滁州、优化沿苏、做强板块”县域空间发展战略,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支撑、产业发展基础等因素,致力于产业分工协作、资源循环利用、生产生活和谐,构建“两区三带多园”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形成特色发展、集聚发展、协同发展格局。
强化“两区”增长极作用。围绕“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集群集聚、资源循环利用、生产生活和谐”发展方向,高质量推进来安、汊河两大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智能化、招商引资精细化、企业服务精准化建设,提升集约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引导主导产业关联企业向园区集聚,培育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打造支撑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产城融合发展样板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示范区、开放型经济和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
推进乡镇工业集中区提档升级。以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为契机,高水平建设水口镇工业集中区、施官镇工业集中区和半塔镇白云新材料科技产业园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以骨干企业为依托,促进建材、农副食品加工、服装电子、工艺品制造等集群集聚发展,打造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
第二节 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做优做大来安经济开发区。按照“北扩、南移”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开发区拓展升级,加块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大力实施“腾笼换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园区承载能力。加快推进以“园中园”方式创建特色产业园,形成“1 n”园区平台体系。强化双创产业园研发孵化功能,加速集聚高新企业和创新型人才。做强新能源、食品、精细化工、文具礼品等主导产业,壮大产业实力;做优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做好仓储物流、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打造现代化综合型开发园区和上市公司集聚区,更好发挥全县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做精做细化工集中区。发挥金禾实业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企业改造和项目落地,加快化工企业“退城入园”步伐,建立完善的产业、配套、环保和安全体系,打造有来安特色的转型发展示范区,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
来安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及重大产业项目
拟扩区约8.3平方公里。园区路网:工业大道(新城大道-平阳路)、创业路东延(迎宾大道-新城大道)、新城大道北延、经一路北延、迎宾大道南延(创新路-滁州大道)、环城西路南延、胜利路(环城西路-滁州大道)等。生态环境治理:平阳河、西干渠、东干渠整治改造、迎宾大道等道路绿化、南部片区污水提升泵站、开发区雨污水管网改造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新建110kv广山变电所及35kv/10kv高低压线路约18公里、开发区消防站、化工园区危化品运输车辆停车场1座。产业配套设施:双创产业园二期、公租房二期、安置房等。产业发展项目:晶科能源二期及其配套、中普石油产业链等新能源项目,顺芯晶圆超薄化与封测产品生产研发基地、安徽东福来科技产业园、激智光电光学膜等新材料项目,创源文化产业园、晨光文具、汕头金万年等文具礼品项目,金焙、千颂、那岸咖啡等绿色食品产业项目;推进智能装备制造示范基地(集群)、文体用品产业制造基地、食品产业园、智能家居产业园建设。
做高做强汊河经济开发区。积极推动开发区扩区建设,进一步做大开发区规模,积极创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联合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汊河产业第二片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组团申报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参与更高层次合作和竞争。立足南京江北新区“产业配角”定位,坚持增链、补链、强链,聚焦发展轨道交通及汽配、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四大产业板块,强力推进招大引强,精准承接南京都市圈产业转移,加速龙头型大企业、大项目集聚,加快培育形成与长三角区域产业契合度高、协同性强的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来安高端高新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第二片区“五横二纵”路网建设,实施好园区道路白改黑二期、第二污水处理厂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项目。积极对接江北新区“芯片之城”建设,聚焦小型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和新型电子元器件制造等科技含量高、人才集聚度高的产业方向,打造“大江北”最佳智能制造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