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保护。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全面完成,涉水空间管控制度基本建立,主要河湖水域岸线得到有效管理,管控能力显著增强;河湖生态流量保障体系基本建立,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达到90%;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保持率达到93%,江河湖库水源涵养能力明显提升,江河湖泊水质持续向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国控断面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70%。地下水监控管理体系基本建立,重点地下水超采区基本得到有效治理。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取得新成效,水美乡村建设有序推进。
——涉水事务管理。水旱灾害、水文水资源、河湖生态、水土流失等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建立,水利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河(湖)长制深入推进,建成幸福河湖20条(个)。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建立健全,水资源节约、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等各环节的监管进一步加强。水工程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和管理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水权水价水市场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政府主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水利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完善。水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明显增强。
专栏2 滁州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指标
序号 项 目 “十四五”规划指标 备 注
安徽省 滁州市
一 防洪减灾
1 1-5级江河堤防达标率(%) [77] [77] 预期性
2 新增水库总库容(亿m3) [3.4] [0.23] 预期性
其中:新增防洪库容(亿m3) [1.0] [0.1] 预期性
二 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
3 全市用水总量控制(亿m3) [<273.8] [24.37] 约束性
4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16 18.5 约束性
其中: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16 14.5 约束性
5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8] [0.55] 预期性
6 新增水利工程供水能力(亿m3) 23 2 预期性
7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90] [99] 预期性
8 耕地灌溉面积(万亩) [7120] [500] 预期性
其中:万亩以上灌区(万亩) 3260 125 预期性
三 水生态保护
9 水土保持率(%) [91.8] [93] 预期性
10 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 [90] [90] 预期性
11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 [100] [100] 预期性
12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84] [70] 约束性
注:
1. 规划指标带[ ]为期末达到数,其余为5年累计数。
2. 指标4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采用可比价计算。
3. 指标8 耕地灌溉面积是指具有一定的水源,地块比较平整,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套,在一般年景下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也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4. 指标9 水土保持率是指区域内水土保持状况良好的面积占区域国土面积的比例。
5. 指标10 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是指纳入生态流量保障重要河湖名录的河流和湖泊控制断面基本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实现比例。
6. 指标11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是指纳入监测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全年均达标的监测断面比例。
7. 指标12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是指纳入国家地表水考核的水质断面中水质达标或好于ⅲ类断面的比例。
(四)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
到2035年,基本实现滁州水利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更加完善,水灾害风险有效应对;水资源保障体系更加完备,水资源供给安全可靠;水生态环境状况全面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基本实现江河安澜、用水安全、河湖美丽、人水和谐。
(五)总体布局与任务
立足滁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现代化的要求,以自然河湖水系为基本脉络,以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以控制性调蓄工程为节点,加快形成格局合理、功能完备、多源互补、丰枯互济、安全可靠、调控有序的“滁州水网”。“十四五”期间实施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和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为重点的“滁州水网”工程,构建更加完善的防洪保安网、更加健全的供水保障网,着力加强河湖生态保护,着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着力强化涉水事务管理。
构建更加完善的防洪保安网。以淮河、滁河、中小河流系统治理为框架,以城市防洪安全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流域、区域城乡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网络,构建更加完善的防洪保安网。重点打造“一干两主多支多点”的防洪工程布局。淮河流域,推进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及沿淮洼地治理工程、安徽省淮河中游综合治理工程。滁河流域,实施滁河防洪治理新增项目、滁河防洪治理等工程。持续推进清流河等中小河流治理、重点涝区排涝能力提升、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通过实施“一干两主多支多点”防洪工程建设,打造完整的防洪排涝体系,综合提升滁州市防洪排涝能力,为滁州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一干两主多支多点防洪工程布局示意图
构建更加健全的供水保障网。以驷马山灌区、女山湖灌区、炉桥灌区、引江入滁工程为依托,构建以“外引、内联、增蓄、提效”为主要规划思路,以“引江、引淮、引两高(高塘湖、高邮湖)”为主干骨架,重点构建“六纵两横”的引调水工程布局,实现南北相通、东西互济,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实施驷马山滁河四级站干渠(江巷水库近期引水)工程、引江入滁工程(滁州市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供水保障工程)、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含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江淮分水岭水资源配置骨干工程,全面提升水资源保障水平。
六纵两横水资源配置体系示意图
加强河湖生态保护。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管控和水生态治理,加快建设以淮河为主线的生态廊道,重点构建“两廊九带”的生态布局。推深做实河(湖)长制,建设一批“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幸福河湖。加强沙河集、城西水库等生态保护修复,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治理,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快实施滁河等重点河湖水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推进农村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两廊九带布置示意图
推进智慧水利建设。以水旱灾害防御、河湖管理、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等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大力开展监测站点建设,充分利用5g、北斗、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和通信手段,建设完善的水安全监测体系和业务应用系统,建成采集、传输、分析、预警、控制、调度为一体的水利信息化体系,努力实现水风险一网预警、水工程一网调度、水空间一网管控、水事务一网办理。
强化涉水事务管理。以水资源管理、河湖管理、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水土保持、水安全风险管控为重点,提升涉水事务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健全水利行业扫黑除恶长效机制。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坚持节水优先,以水量分配、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等为重点,合理分水、管住用水。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规范化、常态化,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管控。坚持建管并重,推行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监管,加强水利建设市场行为监管,强化水利工程运行监管,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严厉查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全过程监管,推动水土保持目标考核常态化。完善水安全风险防控监测体系,健全水安全风险预警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