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样板区。深度融入长三角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主动嵌入长三角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动我市开发区与沪苏浙等地合作,实现基础设施等高衔接、产业体系高效协同、发展理念全面接轨,着力强化“双招双引”,高起点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的亳州样板。

  全市创新创业要素的集聚区。以开发区为平台,以企业为主体,着力培育招引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基地。

  全市“四最”营商环境的示范区。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开发区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打造更开放、更公平、更透明的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实施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政策。积极对接安徽自贸区,复制推广自贸区成功经验,打造营商环境示范区。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开发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取得新成效,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综合实力全面增强。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开发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经营销售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省开发区平均水平,经营销售收入力争突破3000亿元。亩均效益进一步提升,亩均工业增加值增速、亩均税收增速等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力争实现国家级开发区零的突破。建成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产业竞争力显著提高。产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上升至35%以上,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更加深度融合发展。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持续增强,全市开发区主导产业平均集聚度达到60%以上,形成1-2个千亿级、2-3个500亿级、若干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年均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家以上。每个开发区至少培育1家拟上市后备企业,上市企业数量力争达到2家。

  ——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企业创新活力明显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年均增速不低于15%,新建国家级创新平台1-2家、省级创新平台3-5家、市级创新平台10-12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绿色发展持续加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应对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所有开发区全部建成循环化改造园区,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国家和省考核要求,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碳排放强度降低完成省市下达目标。

  ——开放合作全面深化。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公共服务、产业转移等方面实现与沪苏浙全面对接,高水平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高水平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省级合作产业园和省际毗邻示范区。外贸外资规模稳定发展,开放平台体系进一步健全,国际产能合作取得突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全市各开发区产业联动和协同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

  ——体制机制活力明显增强。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全面建立,经济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独立核算机制更加完善,多元化管理运营模式建立健全。“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力争将开发区打造成全市“双招双引”示范区。

  展望2035年,亳州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显著增强。综合实力、产业竞争力大幅跃升,规模总量迈上新台阶,质量效益、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形成2-3个长三角知名的产业基地,打造“现代中药”等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世界中医药之都”走向世界。探索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区,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形成开放合作新格局,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优势明显增强。体制机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活力充分迸发。 注:经济指标的绝对值和年均增速均按现价计算。

  专栏1 “十四五”时期开发区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目标 年均增长(累计)

  产业发展 经营销售收入(亿元) 1988 3000 8.5

  亩均工业增加值(万元/亩) — 130 —

  单位面积经营销售收入增长(%) — — 12

  工业用地亩均税收(万元/亩) 6.1 12 15

  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 50 —

  综合容积率 — 1.05 —

  创新驱动 r&d经费投入增长(%) — — 15以上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179 360 15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 32.4 35以上 —

  新增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家) — 3-5家 —

  基础设施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 — 9

  亩均投资强度(万元/亩) 41.5 100 20

  5g基站数量(个) 1300 6500 38

  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 — 30 —

  开放合作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0.5 17 10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 — — 10以上

  实际利用省外项目资金(亿元) 777.8 1200 9

  绿色低碳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 — 完成省市下达目标 —

  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降低(%) — 完成省市下达目标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完成省市下达目标 —

  第三章 优化开发区协调发展格局

  围绕亳州市“世界中医药之都、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华夏酒城、文化旅游强市、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的“六个一”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强全市开发区统筹协调,引导开发区发挥比较优势、错位发展,构建与经济规模相匹配、与国土开发空间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一核三极多点”开发区总体发展格局。

  “一核三极多点”开发区总体发展格局图

  第一节 强化“一核”带动

  以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亳芜现代产业园区、谯城经济开发区等主城区开发区为载体,强化主城创新驱动核带动力,助推亳州都市区和中心城市建设。引导主城区3大开发区协调联动、错位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培优做大重点产业集群,加快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成为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37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