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机制持续优化。“十三五”以来,全市开发区“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权责清单实现动态管理,“互联网 政务服务”完成迭代升级,“四最”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项目代办制全面推行,亩均效益改革启动实施。实现“一站式、一条龙、保姆式”服务,企业入园和项目建设效率不断提升。2021年,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列全省第二批法定机构改革试点。
在取得一定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开发区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规模体量偏小。全市尚无国家级开发区,经营销售收入超500亿元的开发区仅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家。开发区龙头企业不足、带动作用较弱,全市开发区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仅4家,无a股上市企业。二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我市开发区产业层次偏低,传统产业比重大,中药等主导产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在起步阶段。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亳芜现代产业园区、谯城经济开发区三家开发区空间邻接,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三是要素保障能力有待强化。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建设依然存在短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亩均产出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省级、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较少,科技投入和专业人才不足,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四是体制机制不活。开发区经济管理权限下放不足,开发区业务主管部门与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职责边界有待进一步厘清,与属地政府权责和利益分享机制有待健全;建设运营模式较为单一,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加快重塑,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市开发区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
从机遇看,“十四五”时期,我市开发区迎来新一轮重大发展机遇。一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产业链供应链调整重构、市场潜力集中迸发、长三角产业合作红利不断释放,有助于我市开发区发挥特色产业、人力资源、市场腹地等比较优势,深度融入强大国内市场,打造“双循环”的关键节点。二是多重战略叠加发力。国家重大战略叠加覆盖、皖北“24”条专属政策高能扶持,省委省政府做出打造“一极四区”重要战略部署,皖北“四化同步”加速推进,我市迎来从单一优惠政策转向多重优势叠加的机遇窗口期,有助于我市开发区发挥承东启西、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三是中医药发展进入快车道。中医药传承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省支持我市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有助于开发区充分依托产业基础,加快构建以中医药产业为支柱的现代产业集群。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前沿技术呈现集中突破态势,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广泛深入融入到经济社会各领域。有助于我市开发区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借助科技赋能,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五是“两新一重”建设精准发力。有助于我市开发区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强化产业承载能力,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保障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产城融合再升级。六是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全面推进。有利于我市开发区转变生产方式,深化产业、能源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绿色升级,加快构建绿色经济体系。
从挑战看,我市开发区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我市开发区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环境的冲击和挑战。二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我市开发区创新人才和创新平台等要素短缺,新兴产业尚在萌芽阶段,传统产业面临成本和能耗等多重压力,“十四五”时期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将更加激烈。三是资源环境约束明显。我市开发区以传统产业为主,在“碳达峰碳中和”“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亩产论英雄”等战略背景下,产业发展将面临更加严格的能耗、地耗、水耗等资源环境约束。
总体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开发区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胸怀两个大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和皖北高质量发展新机遇,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升级开发区承载能力、壮大开发区产业规模、提升开发区发展质量效益,在危机中扬长补短抢抓新机遇,于变局中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科学把握开发区的功能定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我市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进一步增强开发区功能优势,不断增强我市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国家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要求,以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为战略牵引,坚持“四化同步”,全面实施“一都一区一基地、一城一市一中心”“六一战略”,推动开发区集群化、特色化、绿色化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开发区亩均效益,实现开发区规模能级和质量效益双提升,为我市实体经济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搭建坚实的载体和平台,为服务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亳州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落实上述指导思想,要把握正确策略和方法,着重坚持以下原则。
创新引领,高端发展。把创新放在核心位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作用,积极推动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创新,推进开发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突出优势,特色发展。充分发挥现有产业和资源优势,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引导产业在开发区之间错位布局和优势互补,增强发展协同性,打造具有鲜明亳州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圈。
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持续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改革,着力破除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大力实施“双招双引”,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高能级平台,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深入推进省际园区合作和南北园区合作。
循环低碳,绿色发展。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落实“双碳”战略决策,建立健全开发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推动重点产业节能减污降碳,全面实施开发区循环化、生态化、智慧化改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
第三节 发展定位
紧紧把握新时代发展趋势,立足开发区发展基础、发展原则和发展方向,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市开发区发展定位:世界中医药之都的核心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样板区、全市创新要素的集聚区、全市“四最”营商环境示范区。
世界中医药之都的核心区。依托道地药材主产地优势、中药集散流通优势和现代中药产业基础,强化开发区产业承载能力,积极引进培育现代医药龙头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推动现代中药全产业链集成创新,打造全球知名的现代中药制造基地、研发基地、总部基地和贸易中心,建成“世界中医药之都”的核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