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绿色食品产业以生产加工为主,涵盖粮油、宠物食品、速冻食品等细分领域

  绿色食品产业主要覆盖粮油、宠物食品、速冻食品等生产加工领域,集聚汇福科技、益海粮油等业内知名企业。其中,益海粮油形成集生产加工、贸易、中转为一体的能力,入围2021江苏民营企业200强和2021江苏民营企业制造业100强名单。企业数字化改造成效初显,苏萨食品、益海粮油等10家企业累计建成市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10间,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6间。

  7.家具、纺织、纸制品等产业在各产业园区均有布局

  家具生产、文化体育用品生产、供热供电、纺织、纸制品等产业零星分布于电子信息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港口物流产业园等板块。集聚永盛包装等高新技术企业6家,美画艺术品1家省级瞪羚企业。锦竹用布聚焦纺织领域建成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不断革新工业用布工艺及产品。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在发展方式上仍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正处于从传统路径向创新路径转换过程之中,仍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1.特色产业品牌有待树立

  全区医药健康产业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在生物制品(疫苗、抗体药)、诊断试剂及高端医疗器械、化学药新型制剂等领域集聚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和创新产品,但是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影响力和知名度,医药健康特色产业品牌有待树立。

  2.产业发展层次有待提高

  高端装备制造、化工及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中游生产加工环节,高附加值环节缺失,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涉及少,存在发展自主性待提升、产业效益待提高、高端创新要素支撑不足等问题。

  3.企业培育带动有待增强

  2020年,全区培育3家省级潜在独角兽、11家省级瞪羚企业,具有爆发式成长特征的高科技、高成长企业培育力度有待提升。全区龙头企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尚未与中小企业形成协同创新发展格局。

  4.全区双创环境有待提升

  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力度不足,主要表现为技术研发、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业态发展不充分,以金融、信息、科技和商务服务为核心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低,难以满足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进,全球经济发展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发展。全区迈入“两高融合”的发展新阶段,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等方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

  (一)全球产业趋势

  1.工业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成为重要趋势

  工业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纵深发展,工业经济加速向新经济演进,数据要素战略资源地位不断提高,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成为工业经济发展新模式,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生命科学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突破原有产业边界,加速与其他行业跨界融合融通,场景驱动的创新思维和疫情加速新创业赛道中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商业化应用,成为新经济增长的重要引爆点。传统大批量、少批次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小批量、定制化柔性生产正成为制造业发展主流。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平台经济等将成为未来主导经济形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趋势明显。全区要顺应工业经济发展趋势,深入推进工业经济与数字经济、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

  2.全球发展不确定性增加,关键领域自主可控、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成为关键所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严重阻碍生产、销售、物流和人流,造成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低效乏力。疫情冲击下,各国更加重视医药物资、医疗设备、能源、高新技术的自主性和产业链的完备性,部分工业行业的全球产业链重新布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在以美欧为主的地区抬头,美国退出tpp、英国脱欧、欧盟实施贸易壁垒和技术保护等行为将持续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各国经贸和工业合作的全球化属性减弱、区域化属性不断加强的发展态势。制造业发展的强技术属性成为各国抢占新一轮制造业的战略必争领域,以“技术战”为主线的制造业竞争更加激烈,以科技实力为核心的国际竞争趋向白热化。全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推动工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和专精特新产品,夯实产业基础,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重塑产业价值链,增强产业链韧性、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

  3.前沿技术跨界推动组织形式、资源配置、产业边界发生变化,新场景、新物种、新赛道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经济的发展壮大,产业跨界趋势日益彰显,传统产业链式结构向网络式结构加速转变。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迭代,数据更多参与科技创新,并寻求新的应用,具有前沿性、科技感、体验感和创造性的场景成为各种前沿技术落地的竞争焦点。对产业至关重要的节点不再是规模庞大的龙头企业,而是链接产业要素的平台型企业,通过联动产业内部各类主体进行开放式场景创新,加速哪吒、瞪羚、独角兽等新物种企业的涌现和集聚。新物种企业在某一领域持续集中、爆发,开辟出海量市场,形成新赛道。新赛道是现代产业体系中最为活跃、最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素自由流动的创新创业生态和新的制度供给赋能于某一产业主题下的若干主赛道耦合,并加速未来研究向未来产业转化,将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全区要充分发挥大企业作用,支持大企业平台化转型,搭建多元化应用场景,培育新物种企业,顺势而为抢先布局面向未来的新赛道。

  (二)国家战略导向

  1.我国加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

  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继续把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会议首次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等提出要求,促使各主体积极开展自主创新,融入开放式发展格局,打通内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全区要筑牢自主创新发展根基,以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构建“双循环”格局的内在支撑。

  2.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提升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成为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2021年11月,国家工信部出台《“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提出要紧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数字化转型为主要抓手,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绿色复苏成为疫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目标,加快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要统筹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深入实施绿色制造,构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工业赋能绿色发展相互促进、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格局。全区要继续推动工业经济“两化融合”,加快未来工厂、数字车间等场景布局及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升级,打造现代绿色产业体系。

  3.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上升为国家重要战略,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指引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稳定和供应链畅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此,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出要求,要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要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在准确把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变化趋势的基础上,着力补断点通堵点,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确保安全稳定。全区要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开展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的攻关,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打造一批先进工业集群。

  (三)区域竞合格局

  1.长三角地区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区域协同发展成为整合创新资源、提升区域实力的重要抓手

  长三角一体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到2025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江苏省积极响应、坚定执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发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明确要落地落实的重点任务、重要事项和重大政策共60条,率先探索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和路径模式,将区域合作从框架协议向项目层面、制度层面加快延伸。全区要立足自身制造业优势和特色,加强与长三角地区优势区域分工合作,加快推进长三角大健康产业研究院、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联盟等建设,成为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制造业集群的重要节点。

  2.江苏省提出打造16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品牌建设重要性更加凸显

  江苏省提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集群在促进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江苏速度向江苏质量转变、江苏产品向江苏品牌转变中的关键支撑作用。2021年8月,江苏省政府印发《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重点培育生物医药、高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优化制造业供给结构,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升级,力争2025年率先建成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区要立足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基础,加快培育标识性特色产业,实现区域产业高端化、品牌化发展。

  3.泰州以医药城为核心加快建设“崛起中部的产业增长极”,并提出打造生物医药等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全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难得机遇

  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中明确“泰州要彰显江海文化的底蕴与自信,全力打造令人向往的‘幸福水天堂’、崛起中部的产业增长极”的要求。泰州市委积极承担省委赋予泰州的新使命,于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中提出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打造全国领先的地标产业,将中国医药城定义扩大到泰州全市域。2020年4月,泰州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打造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产业强市的实施方案(2020-2022年)》,围绕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化工及新材料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特色鲜明、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全区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主攻高端环节、高端要素、高端品牌,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抢占决胜未来“制高点”。

  4.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资源竞争压力加大,生物医药园区同质化竞争激烈,为全区发展带来新机遇及新挑战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各地纷纷融入一体化发展大势,争相承接高能级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和资源溢出,区域内城市间的新一轮产业和资源竞争将加剧。泰兴经开区、泰兴高新区、兴化高新区等省级以上园区,不断探索“跨区、跨市、跨省、跨国”合作新模式,积极承接苏南等地产业转移,加剧市级层面资源竞争。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城市群均在积极布局的重要方向,协同效应尤为明显,城市群内各个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功能定位,初步开始在更广的范围内配置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张江高新区、苏州工业园、连云港高新区、江宁高新区等长三角区域生物医药优势园区面临同质化竞争,资源要素抢夺愈演愈烈。全区要抓住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机遇,应对区域资源同质化竞争挑战,以新的理念破解难题、打通梗阻、增创优势。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十三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紧扣省委“六个高质量”和泰州市“产业强市”发展要求,深化落实“四化三链”发展战略举措,抢抓数字经济和新一轮智能制造加速发展的机遇,聚力推进“智改数转”,以数字技术赋能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响医药健康产业品牌,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化及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提升智能制造、自主可控、企业培育、绿色低碳、资源链接、协同开放六大能力,坚持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生态化、绿色化、开放化的产业发展导向,打造以医药健康、大健康新材料等产业领域为核心的全国知名的地标性大健康产业集聚区,力争成为支撑泰州市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中坚力量。

  (二)发展原则

  智改数转,绿色发展。把握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跨界交叉融合的趋势,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赋能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提升产业智能化发展水平,以节能低碳技术赋能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

  龙头带动,融通发展。发挥扬子江药业、中海油气、蓝思精密、益海粮油、长城汽车、硕世生物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强化产学研合作,攻克关键技术,积极开发新型高附加值产品,推动龙头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放共享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打造合作共赢的平台化生态格局。

  资源集约,高效发展。坚持“退二优二”发展理念,逐步腾退科技含量低、土地利用率低、产值低、占用资源多的“三低一高”企业,推动要素资源持续向含金量高、含新量高、含绿量高、含碳量低的企业倾斜,进一步盘活低效企业,加快推动“亩产效益”提档升级。

  优化布局,协同发展。立足生物医药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化学新材料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港口物流产业园比较优势,建立健全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优化调整产业空间布局,统筹全区资源高效配置和功能联动,与苏南、苏北及长三角区域产业高地开展协同创新,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82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