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7.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动高校构建多部门协同联动的责任机制,强化工作举措,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引导高校把工作目标落在育人实效上,切实推动教书育人水平整体提升。建立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开足开齐开好思想政治课程,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目标明确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主要内容,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校本文化等文化资源与思政工作充分契合,打造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和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一流思政文化体系。配齐建强思政专职教师队伍,按照1:350、1:200的师生比例配备专职思政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建立健全思政教师专业发展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健全退出机制。

  8.丰富人才培养方式。将优质资源集中配置于人才培养,加强图书资料、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为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提供全方位服务。进一步推进“3 2”“4 2”等项目实施,打通专升本、本升硕的全链条通道,吸引优质生源来泰就读,拓宽泰州高校的办学空间。建立“学分互认”“双学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品牌专业发展、办学资源共享,培养复合型人才。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保障、资源共享等方面建设协同育人机制,鼓励支持行业、企业与高校多元化合作,增强师生实践能力,激发高校办学活力。

  9.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推进选课制、弹性学制等学分制改革。改革考试考核方法,完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多样化评价方式。完善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机制。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1 x”证书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拓宽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的渠道。提升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和网络信息化建设水平,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行业企业参加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

  10.强化就业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将就业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新增一批高质量学生创业实践和孵化基地,打造“大学创新创业园”。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支撑体系,完善鼓励毕业生留泰就业有效政策。持续推进就业创业促进、“三支一扶”、就业见习等计划,完善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政策措施,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和跟踪服务,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

  (四)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11.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引导教师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加强教师岗位管理,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的首要标准。

  12.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新时代教师队伍。提高本科高校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任教师比例和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设立高端专家人才库,聘请有关院士、“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定期开设讲座、指导教学科研。开展优中青培养工程,实施“高校教师海外研修计划”“高校教师访学计划”“高校教师轮训计划”“高校双师型队伍建设计划”等项目,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13.推动高端人才集聚发展。实施“凤还巢”“凤城青年人才集聚”计划,落实“加快人才集聚助推产业强市六条政策”,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配套服务机制,营造良好环境,留住和用好、培养和引进大批泰州市产业发展和社会稳定急需的高端人才、优秀学者和学科领军人才。为高层次人才搭建科研平台,支持高校建设卓越教学团队、优秀科研团队,建立泰州高等教育人才梯队。

  (五)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14.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支持高校加强泰州市特色和优势领域的基础研究,积极开展高技术领域创新研究,促进学科发展。引导高校教师以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和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积极开展急需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的公益性研究和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促进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支持高校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方式承担市重大科技任务和工程项目,在高水平科研实践中培养科研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

  15.创新科研体制机制。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激发科研活力,提高研究质量。加强高校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深度合作和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形成开放合作的研究机制,建立开放型研究机构。推进科研评价机制改革,调整高校科研政策导向,坚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和创新人才培养,建立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建立健全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实施“科技人才80条”,支持和鼓励中青年人才积极承担和参与科研项目。鼓励高校与省外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者研究开发中心。

  (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16.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立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专业队伍,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能力。强化校企合作机制,加强与市重点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重点行业企业的转移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建设好“大学科技园”和“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探索“大院大所 ”“互联网 产学研”的新途径和新模式,组建“院所—产业—市场—政府”四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搭建技术衍生企业成长平台,促进高校产学研合作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发布、转移、产生效益。鼓励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专利许可、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81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