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构建现代化服务业体系。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在扬州交汇的独特区位优势,深入挖掘扬州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推动旅游产品从观光旅游为主向更深层次的生态休闲旅游、研学旅游等高端业态拓展,积极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做大做强“两古一湖”文旅片区,构筑“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体系,不断提升扬州世界运河之都影响力。做强高邮湖、宝应湖等生态旅游品牌。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绿色化转型。加快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不断提高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耦合共生水平。到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0%以上。构建“一环、两带、一板块十节点”物流园区空间布局体系,重点打造东南道口物流板块和十大物流园区。江广融合区大力发展软件研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地理信息、互联网平台运营、文化ip等产业,开发区以软件研发为重点,大力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促进“互联网 高端装备制造”发展。

  (四)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洁净水平

  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加快推进《江苏省削减煤炭消费总量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整合现有能源生产企业,推进集中供热和能源梯级利用。加强园区集中供热,精准实施煤炭减量替代或等量替代。严禁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增产能,实施行业产能等量或减量替代、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减量替代,钢铁、水泥行业实行2倍减量替代,其他非电行业实行1.5倍减量替代。在控制总量的基础上,提高燃料用煤质量,促进洁净煤技术推广应用。加强散煤治理,开展“无散煤”城市建设,2021年底前市区建成区实现无散煤,2023年底前全市域实现散煤清零。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组织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开展节能改造,推行能效“领跑者计划”,火电、钢铁、化纤、水泥等重要工业领域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稳步下降。严格实施节能审查,从源头上提高新上项目能效水平。坚决遏制“两高”(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盲目发展,全面推行省级以上园区开展区域能评。开展智慧能源系统建设。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快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实施能效提升计划和节能改造工程。推进能源梯级利用,开展综合能源系统试点。探索用能预算管理,构建能耗总量和能效监测预警机制。启动能源互联网建设,打造智慧能源综合服务体系。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和能源计量体系,大力开发、推广节能高效技术和产品。推进扬州化学工业园区、高邮、深能江都热电联产项目,进一步推动余能产生企业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健全资源综合利用配套设施,减少资源浪费。到2025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7%。

  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加快高邮、江都、宝应等天然气调峰电厂、分布式燃机项目建设,大幅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平稳有序推动生物质直燃发电、气化发电、沼气直接利用等生物质能多形式利用。积极推进新能源开发和应用。积极推动市域风电项目。推动宝应国家光伏领跑者基地建设,实施深能扬州光伏智慧能源科创示范中心项目、杨寿镇和方巷镇渔光互补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推动清洁、可再生能源成为增量能源的供应主体。

  (五)优化运输结构,构建绿色运输体系

  打造多种运输方式俱全的综合交通发展格局,积极发展铁路运输和内河航运,改善交通结构,降低对公路运输的依赖。充分抓住连淮扬镇铁路通车机遇,加快建设北沿江高铁,推动宁扬城际建设,谋划扬马城际扬州至镇江段、扬州至泰州城际轨道、南京江北地区至仪征轨道交通、市域重点产业园港口铁路专用线建设。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和港口码头。推进沿江深水泊位、内河干线航道升级整治,加快推进通扬线高邮段航道整治、京杭运河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航道整治等工程建设,提升长江、运河航运能力,实现物流运输业通江达海。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加快推进铁路入港工程,大力发展“公转铁”“公转水”和“公转空”。

  (六)促进循环经济,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管理。引导企业开展绿色设计、绿色改造、绿色采购,强化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培育一批绿色技术创新龙头企业和绿色工厂,推动企业从末端治理向前端延伸,达到清洁生产国际领先水平。

  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体系。支持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鼓励和引导全市循环经济产业向环保科技产业园集聚。加快完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提升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水平,积极争取省级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试点。加快培育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打造再生利用园区,着力推进扬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循环型农业产业园。建成广陵区、江都区、宝应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3%以上。

  深入开展园区生态化改造。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创建活动,促进园区废物资源化利用、能源资源梯级利用、污染集中治理。在能源、冶金、化工等领域全面推广余热、余压、余气回收利用。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以能耗、水耗、物耗、污染物排放强度为杠杆,撬动传统产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转型发展。实行工业集聚区企业废水和水污染物纳管总量“双控”,重点行业废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提升企业产品水平和节能、降耗与污染减排工作水平。

  专栏1 绿色发展重点工程

  1、“两高”行业产能淘汰和减压工程。关闭区域内部分砖瓦、涂料、肥料、墙体材料等高污染高能耗企业。

  2、煤炭总量控制工程。实施“散煤清零”行动,推进企业集中供热和管道天然气工程。

  3、风电项目。实施华润电力(江苏)有限公司低风速发电项目、华润电力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风圣能源(扬州)有限责任公司等分散式风电项目。

  4、光伏项目。实施屋顶太阳能项目、光伏智慧能源科创示范中心项目、杨寿镇渔光互补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方巷镇渔光互补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

  5、lng工程。实施中国华电(仪征港)lng项目、仪征市非主城区天然气利用工程、江苏国信高邮二期h级燃机调峰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大唐h级燃机项目、协鑫集团lng项目。

  四、应对气候变化,稳步推进碳达峰

  建设低碳新经济发展引领区、协同融合管控示范区和绿色低碳生活样板区,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碳排放达峰行动,主动适应气候变化,提高气候治理综合能力,确保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完成省下达目标。

  (一)实施“双控”行动,推进率先达峰行动

  围绕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开展全市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编制扬州市2030年前碳达峰总体方案和“1 6”行动方案,确定排放峰值路线图。研究制定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碳达峰专项行动方案,推动重点用能行业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鼓励大型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制定二氧化碳达峰行动方案。到2025年,主要高耗能产品单位产品碳排放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施“绿屋顶”计划,加快绿色施工技术全面应用,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采信应用,稳步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装配化装修。到2025年,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达到100%,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建筑能源比例达到8%。交通运输结构和交通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在重点企业试点推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示范工程。

  加快推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分布式太阳能发电和分散式风电,提高清洁能源供应能力,有效控制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根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统一部署,落实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推动企业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完成省下达任务,工业领域碳排放总量趋于稳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6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