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建成涟水中等专业学校新校区,推动解决辅仁职业技术学校办学场地不足问题。

  专栏4 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工程

  努力实现涟水中专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炎黄学院升格为民办职教本科学校,建立起“辅仁中专-涟水高职-炎黄职教本科”为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面向苏南和淮安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加强校企合作,优化专业设置,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探索建立新型学徒制,着力建成4个以上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把机电技术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中餐烹饪、建筑设计和农村经济管理等5个专业打造出省级品牌专业或高水平专业群。建成涟水中专新校区,推动解决辅仁职业技术学校办学场地不足问题。

  5.特殊教育社会教育优化布局

  加快改善涟水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实现特殊教育学校对涟水特殊适龄儿童的全覆盖,增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辐射力。建好县开放大学(社区学院)、街镇社区教育中心及村居居民学校(村居社会教育服务机构),实现乡镇(街道)社区教育机构全覆盖。

  (三)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1.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府宏观管教育、学校专心办教育、社会参与评教育的良性发展格局。强化部门联动,切实解决“管得太多”“缺乏动力”“保障不够”“管理不善”等制约学校办学活力的突出问题。加强教育管理顶层设计,优化教育主管部门科室设置和业务分工,以信息化、集成化为手段,提高管理成效。

  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制度改革。建立集团总校长负责制,科学配备集团校领导班子,实行教育主管部门考核总校长、总校长考核分校校长、分校校长考核教师的三级管理考核体制。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等方面建立对校长的考核管理办法,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学校评价挂钩。

  规范民办学校办学,探索建立民办教育进入退出机制。

  健全社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县开放大学负责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深化学校办学机制改革

  探索农村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贯通发展机制,盘活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资源。创新义务教育办学机制,逐步提高学校人事管理和财务支配权限,增强办学内生动力。探索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规范发展和调控机制。

  3.深化学校招生制度改革

  逐步建立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严格落实公办学校施教区招生制度,结合学校布局,科学调整施教区;规范民办学校招生行为,严格民办学校服务审批地生源政策;完善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办法,逐步稳定优秀生源。

  4.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

  继续深化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制度和集团化办学制度改革,促进教师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合理有序流动,最大程度解决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稳步推进幼儿教师纳编,推动全县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完善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建立教师进入、转岗、退出与县编办信息互通制度,实现教师编制根据生源变化进行动态平衡。

  专栏5 教育改革工程

  强化教育管理顶层设计,优化教育主管部门科室设置和业务分工。探索农村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贯通发展机制,盘活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资源,逐步推行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大力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实施总校长负责制,动态调整义务教育施教区。实施教师总量动态调整机制,深化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制度改革,实现全县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探索教师评聘分离制度,用足各级岗位绩效工资效用,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严格各级各类学校招生制度。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设立社会教育专任教师岗位,畅通职称职务评聘渠道。

  改革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 等“五唯”顽瘴痼疾,建立重品德、能力、业绩为一体的综合评价机制。完善岗位聘任和绩效工资制度,探索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分离制度,以工作实效聘任岗位,充分利用好每一级岗位绩效工资差异,使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教师倾斜,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形成以机制留住优秀教师的良好氛围。采取多种形式招聘教师,探索紧缺学科教师跨校联聘,力争把优秀新教师招进、留住。设立社会教育专任教师岗位,畅通职称职务评聘渠道。

  (四)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

  推动师德标兵“选树学”工程,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师德师风建设首要位置,带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使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的监察监督,强化师德考评,体现奖优罚劣,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

  推动“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工程,培育优秀的教师群体,形成良好的行业风气。

  2.实施师资优化补充工程

  继续实施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好“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为全县乡村教育事业发展争取最大的师资人才红利。在现有“退补平衡”的控编基础上,逐步建立“按需定编”、“按需补充”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加大地理、生物、音乐、体育、美术、心理等急需学科优秀毕业生,语文、数学、外语等主干学科优秀教师引进力度,尽快打造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科结构完备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五年计划招聘1200名左右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4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