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原则。
数字引领、创新发展。集聚全球一流创新资源,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积极抢占数字产业化制高点,全面强化数字赋能,推动数字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全力培育新动能。
跨界融合、协同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鼓励不同功能板块服务业集聚发展、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形成特色彰显、优势互补、功能协调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以人为本、品质发展。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扩大优质文化供给,提升标准、质量、品牌核心竞争优势,推动多元化高品质发展,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全面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深度对接国家战略,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开放型服务业发展新优势。
(三)发展定位。
按照建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瞄准国际国内最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全国重要的服务经济中心城市。
生产性服务业高效率协同。着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全方位推进数字化引领转型升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为“苏州制造”战略品牌提供强大支撑,在制造服务业发展上争当表率。
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提升。以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为引领,培育生活性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供给质量,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升级,在“苏州服务”上争做示范。
服务经济高质量集聚。放大苏州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国家试点城市作用,聚焦数字贸易,提升新兴服务出口比重。聚力打造自贸区建设的苏州样板,推进“自贸试验区 联动创新区”的高水平开放格局,在开放创新上争做先行试点。
(四)发展目标。
总量规模。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gdp增速,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超过14000亿元,服务经济在巩固中不断提升。
产业结构。推动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数字金融、智能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能源互联网等新兴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升。到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8%左右,服务业高端化发展特征更加突出。
贡献份额。服务业对经济贡献、税收贡献和就业贡献份额稳步增长。到2025年,服务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0%左右。
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4%左右,省、市服务业领域领军企业数量达80家。
竞争实力。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总部企业和知名品牌,到2025年,累计评选苏州市总部企业300家,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8%左右,服务业国际化发展水平明显增强。
表1:苏州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指标体系
序号 指标 现状值
(2020年) 规划目标
(2025年)
总量规模 1 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规模(亿元) 10588.5 14000
2 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7 高于gdp增速
产业结构 3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 54.3 58
4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8以上
贡献份额 5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51.8 53
6 服务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总收入的比重(%) 50.2 53
7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 — 40
创新集聚 8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 3.7 4左右
9 省、市服务业领域领军企业数量(家) — 80
10 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家) — 40
竞争实力 11 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 6.69 8左右
12 苏州市总部企业数量(家) 179 300
三、重点领域
(一)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专业化发展。
着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能力,聚焦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金融服务、检验检测认证、商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九大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进一步增强苏州生产性服务业竞争优势。
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5g通讯、超算、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深度发展,打造辐射长三角、面向全国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高地。到2025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元。
推进软件信息服务载体建设。以新技术推动新基建升级,加快物联网、传感控制、地理信息、大数据及超级计算等发展,推动智能传感器网络、窄带物联网络、近程通信网络和5g网络深度融合发展。支持关键工业软件的技术攻关和应用推广,加快建设国家级工业软件协同攻关与体验推广中心。大力发展信创产业,打造全国信创产业发展高地。放大江苏省区块链产业发展集聚区等平台的功能效应,重点推进国家级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建设,创新“区块链 服务”模式,打造面向数字人民币流通、金融服务、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典型示范应用场景。打造全国标杆性的“5g 车联网”先导区、国家“5g 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推进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试点。建设市级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加快cim平台建设,推进北斗云服务在苏州的多行业试点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