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推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

  推进重点文保项目保护利用。重点加大春秋淹城遗址公园、阖闾城遗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保护工作力度,从环境整治、遗址保护、建筑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推动春秋淹城遗址公园改造提升;加快推进阖闾城遗址的合理利用进程,开展实施阖闾城遗址部分土地流转、部分遗址抢救性保护和小规模考古工作;积极推动各级文保单位保护修缮工作,做好恽南田纪念馆、恽南田陵园日常开放管理工作,稳步推进李公朴旧居、王诤故居、五洞桥等文保单位修缮工作;有序推进武进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着力打造和储备一批国家级品质和全国性品牌的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武进文化旅游发展潜力。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加强阳湖拳、常州大麻糕制作技艺、常州烙画、杨桥庙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项目传承人和传承基地捆绑的“三位一体”保护开发模式;加强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建设,编制《武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图典》、《武进非遗地图》、《武进非遗名录》等非遗丛书、项目手册和地图;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激励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实施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常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传承基地、非遗大师工作室(工坊)、非遗传习所等建设。

  实现传统文化与生态文化的融合。持续实施送戏下乡工程,结合武进快板、锡剧武进区民间传统文化,适当融入生态文明元素,打造一批精品文化工程与优秀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合的作品;结合春秋淹城遗址公园等,融合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发展“生态 春秋淹城旅游区”模式,让生态成为旅游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实现经济大发展、环境大改善、旅游大提升“三大目标”;借助传统文化节的磁场效应,实现与经济发展的互促共进;抓住传统文化的魅力,放大武进区旅游的影响力、吸引力,实现游客、效益“双倍增”。

  实现党建文化与生态文化的融合。创建武进生态红盟党建品牌,建立“1 6 n”联盟格局,围绕1个党建平台,分别围绕大气、水、环境服务、执法、宣传等方面建立先锋绿盾行、山水行、蓝天行、绿管家、绿向导、青骑兵品牌,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局与各乡镇相关职能部门党建联动,推动党建和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生态环境治理全域性联动。

  实现网红文化与生态文化的融合。坚持生态场景与商业形态相结合,营建水城共融的空间形态,推动“网红公园”建设,充分利用网红效应,展示武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打造兼顾教育与消费功能的网红打卡地;进一步推广跃进村、西墅村等美丽网红村成功经验,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建设一批网红打卡点,打造一批“宜农宜业、宜居宜养、宜文宜游”的美丽乡村。

  2. 强化生态文明宣教工作

  (1)构建五级生态宣教格局

  加强党政生态文明教育。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知识、环保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内容纳入武进区委党校教学计划和党政干部培训体系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培训,结合党委(组)中心组(扩大)学习会,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介绍生态文明前沿知识及发展趋势,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方针和政策;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纳入各级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初任和晋升职务培训内容,使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政绩观,提高生态文明素养,让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领导决策和社会经济管理之中。

  加强企业生态文明教育。围绕组织建设、阵地建设、志愿服务等方面,结合“局长宣讲团”“青年宣讲团”“环保干部进千企”“生态环境服务月”“绿管家在身边”“绿向导公益行”等公益活动,建立起政企之间的“连心桥”,解决企业发展需求以及群众关注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中层干部进镇、企业宣讲,提高企业参与环境治理的责任意识,定期组织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工作,重点培训与企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绿色技术创新相关的环保技术和管理方法,使企业职工及时掌握先进的环保技术,提高职工绿色生产的意识和技能,推动企业开展工艺改造和生产技术创新;引导企业内部建立企业生态文明的教育与培训制度,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员工教育、培训计划,通过宣传栏、定期讲座、员工大会等形式将生态文明教育贯彻到每一位员工,增强企业员工的自律意识。

  加强校园生态文明教育。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按照规定组织落实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要求,充实、培养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和课外辅导员,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师业务培训内容。鼓励学校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融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重视生态文明课堂教育,加强生态文明融入中小学教学环节,在不同学科中渗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主题班会;通过在全区教育系统举办生态文明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交流等,提高师生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和趣味性;积极组织开展深入乡村、企业开展宣传环保生态的生态文明相关社会实践,组织参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等环保设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加强社区生态文明教育。邀请环保专家讲授环境保护知识和法规,在社区微信公众号或微信群中定期发布节能低碳、绿色文明的重点内容推送,提升居民环保意识,引导居民自觉开展垃圾分类工作,鼓励居民出行优先使用绿色交通工具;组建生态文明志愿者队伍,开展“环保知识进社区”活动,引导居民践行绿色、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营造人人讲环保的良好氛围;制作环保宣传栏,增加旧衣回收箱、小型二手市场、书吧、健身广场等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社区环境面貌,强化生态文明共建共享。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69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