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网络和服务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效能。提供活断层分布、地震烈度速报等预警信息服务,提供减隔震、工程抗震性能鉴定等抗震设防技术服务,用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大型工程建设群众紧急避险等,充分发挥公共媒介作用,完善信息服务渠道,扩大公共服务受众面。

  (二)提高地震监测预警水平

  1.夯实防震减灾监测基础

  切实加强台站维护运行管理,坚持完善巡检制度,及时处置各类仪器故障,发挥现有台站台网功效。强化观测手段抗干扰能力,升级地震台网中心、测震台站资料处理软、硬件系统,做好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和运行、地震观测数据的处理与汇交共享。不断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精准度,推进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下水监测网建设,严格落实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督查工作,杜绝发生单位或个人侵占、毁损、拆除或者擅自移动地震监测设施及危害地震观测环境。

  2.优化地震预警信息服务

  积极与省市专家联系,邀请专家对地震预警信号接入控制终端调研,完善预警设施建设。协助省地震局做好国家预警项目和省预警项目建设,完成睢宁睢城街道台站、睢宁姚集镇台站以及17个省级预警台站建设。严格落实地震预警技术规范标准,规范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充分利用国家应急广播等传统媒体、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信息资源,建设立体化传播网络和个性化接收终端,及时推送地震灾害风险预警信息到行业到村(社区)到户到个人,做到信息及时共享、同步应急联动。进一步提升12322地震灾情速报系统运行效率,收集备案全县地震灾情速报人员信息,辖区内每个街道办事处、镇政府上报1名灾情速报员信息,确保灾情速报员工作岗位要相对固定,震后或收到地震应急灾情通知后,按照规范格式回复,准确收集各镇、街道、园区灾情信息。

  (三)提高地震灾害防治水平

  1.健全灾情评估体系

  建立突发事件灾情评估机制,制定科学、精细的评价指标,规范灾情评估程序、内容和方法,建立客观、全面的灾害评估体系,提高重特大地震灾害灾情综合分析评估能力。根据对风险的识别与危险危害因素的分析,对地震隐患危害程度和预计产生的后果进行分类,采取相应的评估、预防、控制措施,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处理。

  2.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评估

  积极融入“大安全”体制。按照职能任务积极参与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认真配合完成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落实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开展地震活动构造、地震活动断层、场地条件探测以及房屋、公共设施等承灾体调查,依法加强对城乡规划、重大建设项目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开展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调查评估,加强地震监测,充实地震应急数据,做好地震应急准备。确定不同区域承灾体抗御地震灾害的性能目标和控制目标,基于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救援救助能力、社会力量参与能力、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理能力等因素综合评估区域防震减灾能力,编制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区划图。

  3.做好防震减灾法执法检查整改工作

  开展建筑抗震性能普查工作,制定、实施抗震加固、改建或拆除的规划,建立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体系,规范超限建设工程抗震审查工作,确保审查程序、审查条件、审查结果符合有关规定,逐步消除未能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输油气管线等重大工程的抗震能力,尽快完成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重大工程的除险加固,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提出防范治理措施,将地质灾害易发区作为管制的特殊区域进行严格管理,责成项目实施单位加强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防范和治理,按“三同时”规定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配置监测设备或者采取其它相应的防治措施,并加强日常巡查和维护。

  (四)提升防震减灾保障能力

  1.加大防震减灾资金投入力度

  切实保障防震减灾公益性的基础地位,将防震减灾列入年度专项预算范围予以保障,为防震减灾部门开展群策群防、地震监测台网和预警预报建设、宣传教育和业务培训、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供财政支撑,健全完善抗震救灾资金准备和应急拨付机制。建立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保证防震减灾工作顺利进行。

  2.完善防震减灾保障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加固或新建一批农村民居抗震示范工程建设,并建立农村民居抗震设计图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探索环保经济减隔技术应用路径,切实提高农村居民抗震能力。依托公园、学校等公共场所,建设可以满足长期过度性安置需求的高标准应急避难场所,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美丽宜居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等工作有机结合,形成整体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机制,探索应急避难场所运维和管理体制。多措并举推进综合防灾减灾社区建设,积极推动基层创建社区综合防灾减灾的相关软、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引导各社区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妥善解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应急宣传教育培训等问题。

  3.创新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各类基础保障设施,建立适应发展要求的应急生命线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生命线系统,提高灾时运行和恢复能力,提高骨干系统的防震抗震能力,保障骨干系统到各级应急避难场所的供应通道。合理规划和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库的仓储条件、设施和功能,形成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建立与周边地区在灾害条件下的协作关系,联合建立苏北区域性备灾中心,制定地震紧急救援的物资供应制度。制定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建立健全救灾物资采购和储备制度。遴选一批救灾物资应急保供企业,创新市场化能力储备与协议储备为辅,政策性实物储备为基,社会性家庭储备为补的物资储备模式,建立多元化立体式物资储备体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69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