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县“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规划基础 2
一、发展现状 2
二、发展环境 3
三、面临挑战 5
第二章 总体要求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7
三、总体目标 8
第三章 加快服务创新,构筑发展新动能 10
一、夯实服务业数字化基础 10
二、推动服务业创新突破 11
三、提升服务业文化内涵 14
四、促进服务业融合发展 15
第四章 深化改革开放,增创发展新优势 17
一、深化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 17
二、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 18
三、深化服务业区域合作 19
第五章 聚焦重点领域,打造发展新引擎 20
一、实施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做大做强支柱型产业 20
二、实施流通体系建设工程,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业 24
三、实施智慧电商赋能工程,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业 26
四、实施商贸优化创新工程,加快发展现代商贸业 28
五、实施康养医养融合工程,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 29
六、统筹发展其他服务行业,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 31
第六章 加强保障支撑,确保落地实施 35
一、健全体制机制 35
二、优化营商环境 35
三、加强要素保障 36
四、完善统计监测 37
前言
加快服务业创新发展、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关系人民福祉增进,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需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关系经济转型升级,是振兴实体经济、支撑制造强国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一二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关系国家长远发展,是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根据《漳州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平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发展改革委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新时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8部门关于印发<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的通知》《平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和县促进服务业发展暂行办法的通知》等相关政策,结合平和县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规划基础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全县着力推动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升级、布局优化、体制创新,服务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形成,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总量迈上新台阶
2020年,平和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4.565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8.8987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4.56%,较2015年提升15.34个百分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9.58亿元,五年复合年均增长率15.15%。
(二)产业层次实现新提升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数字经济和商贸旅游大步跨越,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推进全域旅游,提升“六大特色旅游”品牌,做大做强三平、灵通、高峰谷等重点景区;推进“互联网 ”行动,创建国家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实施“互联网 蜜柚产业”试点项目,进入全国“农村淘宝试点县”20强。持续开展工业数字化工作,培育规上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1家。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漳字号鲜果标准化基地、平和蜜柚大数据云平台2个项目入选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场景名单。
(三)载体建设取得新进展
实施福建大芹山生态旅游观光、柚都商贸城等项目。建设“互联网 蜜柚产业”平台,中国柚网作为国内领先的蜜柚类综合服务产业平台,目前已在全县推广注册人数达到116400人。加快平和琯溪蜜柚产业园项目建设,持续推进电商示范县农村三级物流体系、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工作,扩大农村物流覆盖面。蜜柚原产地官方监管仓、三级物流快递中心正式运营,入选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出台《平和县数字经济项目策划大赛活动方案》,征集数字经济项目5个,总投资1.02亿元。新建、改造一批养老设施,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覆盖230个村(居)。
(四)发展环境实现新改善
制定出台《平和县促进服务业发展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以及平和县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全域旅游、农村电子商务、商贸服务、支持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系列政策措施。加强营商工作部署,以营商环境考核、市场主体满意度为导向,开发建设全省首个“平和县审管互动平台”,构建“审管分离”协调机制,推进审批与监管的“无缝对接”。
二、发展环境
(一)全球服务业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在知识、技术和全球化力量的推动下,服务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一是贸易自由化。由美国发起和主导的tpp和ttip正在进行,apec北京峰会正式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全球贸易投资便利化步伐和贸易体系重构进一步加速。二是制造服务化。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加速制造服务化进程,全球制造业呈现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二三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三是服务平台化。基于信息技术的“平台经济”串联起生产、服务、物流、支付各个环节,形成“互联网 ”等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增长空间。四是服务全球化。信息技术推动了服务的可贸易化,全球性贸易已从实物内容逐步向资本、信息等服务内容延伸,正在成为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跟紧新趋势、适应新常态,一方面要求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在更广维度和更高水平对接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主动融入全球服务分工体系;另一方面要求服务业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适应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的监管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城市发展对平和服务业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国际化、区域一体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对服务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一是国际化成为新一轮发展的主旋律。“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要求服务业增强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要素和资源配置能力,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服务功能。二是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西南协同发展区加快建设,要求我县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服务输出。三是漳州市着力“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构建以高质量工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体系,为服务业发展提出新要求、提供新动力。四是城镇化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视人居环境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升,要求服务业发展必须满足人的个性化、多层次需求,加快发展高品质的消费服务功能。
(三)平和县服务业进入提质增效关键期
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4.56%,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29.95:30.83:39.22调整为2020年的19.05:26.38:54.56,我县服务业已成为全县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主要支撑。与此同时,我县服务业仍存在产业发展动能不足、人才流失严重、农业现代化不足等问题。
三、面临挑战
(一)产业发展动能不足
平和县服务业中低附加值的传统行业比重较大,批发零售、交通运输、房地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缺乏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和项目;电子商务、数字经济、信息服务等与市场经济联系密切的、高附加值的新兴行业发展不足,市政公共服务等社会服务行业明显落后,随着我县的经济增长不断升级发展,服务业发展速度有所减慢。
(二)创新发展缺乏人才支撑
面对创新发展要求,我县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高端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领军型人才相对欠缺的困境,面临内育缺乏高等院校支撑、外引难以留住人才的困境。同时,土地资源供需缺口不断加大,对产业项目落地和平台做大做强形成一定制约。
(三)农业现代化不足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我县经济面临总量扩张和转型升级双重压力,经济结构性矛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制约转型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农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引领农户发展的作用有限,不能适应农业大县发展需要,现代服务业发展支撑项目少,推动转型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总体上看,我县服务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仍是大有可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顺应发展新形势,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积极推动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引领服务业全面转型升级。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省、市工作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漳州市“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战略要求,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加快形成较发达的服务经济结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实现在全市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
抢抓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新机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生产全流程、全产业链渗透,发挥“服务 制造”组合效应,推进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不同领域之间的深度融合。
(二)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发展
打破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制度体系和发展环境系统性优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加强开放合作,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三)坚持市场主导、高端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标准化 ”促进服务质量提升,促进服务业迈向高端。
(四)坚持重点突破、特色发展
聚焦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形成优势行业和领域,带动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我县特色的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引领区域产业升级和分工协作,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强化小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更好服务农村和农业发展。
三、总体目标
综合考虑我县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态势趋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围绕将平和县打造为高质量发展的“进步之星”“后起之秀”,坚定不移实施新型工业立县、现代农业兴县、生态旅游活县“三轮驱动”,统筹推进新型工业集聚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文化旅游度假区、生态闲适新城区“四区建设”,聚焦服务半径延伸、服务功能提升和内部结构优化,实现平和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赶超进位、跨越提升,努力打造现代化滨海城市“后起新秀”。
到202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4.6%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不低于gdp增速。生产性服务业功能明显增强,生活性服务业质量明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通过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动力机制转换和产业体系重构,切实将发展方式转到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双引擎的轨道上来。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科技信息、商务咨询、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增加值年均增幅高于制造业发展速度。研发设计、跨境电商、服务外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表1 平和县现代服务业主要发展目标
指标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基数 2025
目标 年均
增速
总量
规模 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138.8987 201-207 6.5-7%
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 亿元 1.79 3.600 15%
结构
质量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 54.56 54.6 —
重点行业发展
相关指标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 25 35 —
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 亿元 4.9778 11.32 18%
旅游业总收入 亿元 31.36 73.28 18.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99.58 136.43 6.5%
交通运输、仓储和
邮政业生产总值 亿元 12.1301 19.5356 10%
第三章 加快服务创新,构筑发展新动能
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服务技术、理念、业态和模式创新,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夯实服务业数字化基础
进一步完善服务业数字化发展的基础和生态,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意愿和能力,加快服务业数字化进程,提高服务业数字生产力。
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构建覆盖“5g 千兆光网 智慧专网 卫星网 物联网”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体系,积极部署智能化传感器,推动万物互联发展。鼓励领军型互联网企业和互联网平台类企业来平和参与打造开放型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一批集成线下体验、线上购买、即时配送、平台资源调度、电商销售功能的新型产业互联网平台。结合细分行业特点,加强大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建设一批服务金融、物流等重点领域发展需求的公共大数据服务平台。
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降低数字化转型门槛,支持服务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强化公共服务支撑,积极建设区域型、行业型、企业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平和工业园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创客空间等加快数字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加强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创建中小企业数字化创新示范园。支持产业集群内中小服务企业以网络化协作弥补资源和能力不足。组织数字化转型示范工程,树立一批数字化转型企业标杆和典型应用场景。引导数字化服务商面向中小服务企业推出云服务平台,支持中小企业设备上云和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
构建数字化共享生态。加快推进公共数字资源社会化开发,支持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平台化对接融合,支持依法合规利用公共数字资源提供面向公众的各类信息服务。全面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大数据高效采集和应用拓展,建立数据规范和标准,实现服务业务流程数字化,促进数据要素在产业链上下游充分流通和融合。
专栏1 建设完善全县统一的政务云体系和大数据平台
以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为抓手,打通各部门内所有平台和数据,初步建成全县逻辑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实现县政府各部门基础设施共建共用、信息系统整体部署、数据资源汇聚共享、业务应用有效协同。
按照全县政务云的要求,打通所有非涉密政府部门业务专网与政务外网的链接,建设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跨层级的政务协同办公平台。
搭建集数据共享交换、数据清洗治理、能力整合支撑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并基于大数据平台建设全县基础库和主题库,覆盖政府多级组织管理、公文管理、会议管理、督查督办、综合办公等日常办公应用,安全对接省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日常办公与业务办理的“一体融合”。
二、推动服务业创新突破
发挥平和创新创业优势,着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提高服务业科技含量,推动服务创新,抢占服务业未来发展制高点。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推进创新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加大对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支持力度,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促进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研发及其在服务业领域的转化应用,提高服务业技术含量和服务效率。鼓励组建服务业创新联盟,开展共性技术联合开发和推广应用。推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支持服务业企业与研发机构、高校院所等建立科研共同体,共同开展研究开发、成果转化、标准制定等活动。
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突出标准引领作用,深挖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潜力,加快文化旅游、商贸流通等服务业重点领域绿色转型,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序推动绿色交通设施建设,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绿色物流,创新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配送模式。建设高效衔接、快捷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低碳出行。积极发展绿色消费,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鼓励绿色贷款、绿色股权、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创新。
积极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拓展前沿科技应用场景,促进各种形式的商业模式、产业形态创新应用,培育壮大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平台经济发展,积极发展“互联网 服务业”,提升平台整合资源、对接供需、协同创新功能,着力解决用户权益保护、税收征管等问题。支持共享经济发展,积极发展共享医疗、共享教育等生活性共享服务,鼓励发展共享员工、共享仓库等生产性共享服务,规范发展社交电商、网红直播等新型分享经济。促进体验经济发展,鼓励零售、文娱、餐饮、教育、房地产中介等服务业企业基于生活和情境,挖掘和设计有交互性的体验价值,发展线上线下新型体验服务。
专栏2 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工程
业态模式创新工程。推进平台经济建设,重点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提升服务业集聚区载体功能。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更大的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坚持引进和培育并重,用好资源禀赋优势,提升文化内涵,加大政策兑现力度,建立服务业人才储备库,推动现代服务业迭代更新。
跨界融合发展工程。强化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培育一批制造业服务化示范企业,建设一批制造业服务化示范项目,推动制造业产出服务化、投入服务化、制造业企业服务区域化。促进服务业与农业的渗透融合发展,大力提升信息、科技、金融、物流、商贸等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的能力,开展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积极推进网络信息服务与传统服务业,文化创意与研发设计,健康养老与医疗,旅游业与体育服务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产品、新模式。
集聚发展提升工程。以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为方向,进一步完善集聚区公共服务支撑体系,优化集聚区运营管理模式,健全集聚区考核管理体系,积极培育知识产权、人力资源、检验检测等新兴服务业集聚区,促进人才、资源、创新等要素的集聚和提高集聚区投入产出效率。
创新企业培育工程。围绕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品牌创新等方面培育创新企业,加大项目扶持,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强化政策引导,支持企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维护良好信誉、打造知名品牌,培育提升核心竞争力;搭建融合发展生态环境,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跨界融合发展和集团式网络化经营,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服务业领军企业。
服务品牌打造工程。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大力推动新兴服务业企业自主品牌创建,重点培育电子商务、大数据、知识产权等新兴服务业品牌,加快形成一批有行业影响力的服务业品牌企业和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