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升服务业文化内涵

  把握服务消费升级大趋势,发挥文化元素和价值理念特殊作用,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培育引领服务业未来发展新风尚。

  打造独具平和特色的服务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闽南文化精髓,凝练兼具创新活力、人文温度、服务精神和品质追求的平和特色服务文化,大力发展体现文化魅力的服务产品及模式。加强海峡两岸服务业文化交流,与台湾人才在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方面的加强合作交流,探索建立两岸新型农民交流合作基地,吸引台湾现代农业高端人才到我县就业创业。

  鼓励企业提升服务文化价值。引导服务业企业全方位提升文化内涵,将特色服务文化融入企业经营和管理中,打造一批富有文化内涵的服务品牌。鼓励服务业企业运用文化元素开展服务产品设计与创新,向餐饮服务、休闲旅游等生活性服务领域注入平和特色服务文化,支持数字内容、商务咨询等服务提升文化含量,激发创新发展的蓬勃活力。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树立一批有文化内涵的优秀服务企业典型,强化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培训,不断扩大平和特色服务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四、促进服务业融合发展

  顺应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趋势,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服务业内部不同领域间的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展,以产业融合赋予服务业新的内涵和活力。

  加快制造业服务化发展。鼓励制造业企业发展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信息增值服务等新型服务型制造模式,培育发展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鼓励制造业企业“裂变”专业服务优势,面向行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由传统的产品制造商向“产品 服务”综合服务商转型。促进产业链融合,推动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等领域重点企业向“服务 制造”综合企业转型。

  推动服务向制造渗透。支持文化、物流等优势领域服务业企业发挥设计、渠道、网络等优势,建立工厂等方式,介入制造业环节,实现服务内容可视化、实体化。支持融资租赁公司、金融机构结合平和制造业集群建设,为生产制造提供融资租赁、卖(买)方信贷、保险保障等生产性金融服务。推动工业设计服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若干重点领域的工业设计中心。鼓励发展面向制造业全过程的专业化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提供商,提升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能力。鼓励定制化电商和订阅制电商等新型电商平台发展,着力培育新型电子商务领军企业。

  深化服务业内部融合。引导培育一批餐饮、零售和文创深度融合的新型商业综合体,引入艺术展演、创意空间等文化业态。支持养老、医疗、旅游等服务业企业探索医养居深度融合的新型服务业态。支持物流业企业强化资源整合,推动物流、贸易、金融等业态集成融合,打造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支持文创类企业加强与旅游、体育、商业等领域跨界合作,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体育等,策划大型实景演出。

  第四章 深化改革开放,增创发展新优势

  深入推进服务业改革,推动服务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扩大开放,深度融入闽西南协作区服务业分工体系,培育服务业区域竞争新优势。

  一、深化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制约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程度释放服务业发展活力。

  创新服务业监管模式。推进服务业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健全跨部门监管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实施智能监管,探索动态监测、智能预警、快速处置、跟踪反馈的“互联网 监管”模式,提升监管的精准化水平。加快制定重点服务领域监管目录、流程和标准。对服务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探索将新技术新产品以前置审批为主转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实行“观察期”管理,建立触发式监管机制。强化社会化监管机制建设,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信用服务机构、媒体和群众协同监管作用,营造全社会诚实守信的服务氛围。

  建立健全质量治理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多元参与、依法监管的服务质量治理和促进体系,加快形成以质取胜、优胜劣汰的良性发展机制。实施质量标杆引领计划,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引导服务业企业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加强服务质量信息披露,实施服务质量承诺。建立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处置机制,加大服务质量随机抽查力度,推动建立质量监督检查结果公开、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等制度,鼓励第三方服务质量调查。健全质量基础设施体系,推动计量、检验检测认证等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质量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各领域质量提升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改进公共服务。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投入模式和机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完善社区建设标准,明确各类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和建设要求。围绕居民优质便利生活需求,统筹规划公共交通、社区卫生中心、公园绿地等公共设施建设,合理布局社区养老、托育中心、物流快递等便民公共服务设施。鼓励各类公共文体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积极推进教育、卫生、体育、养老等领域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建立全县统一的市场主体服务平台,推进政府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优化政务流程。

  二、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

  深度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动重点领域开放,丰富开放内涵,加大开放力度,提高服务领域开放水平。

  实现公开公平的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试点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按照竞争中性原则,系统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

  加快重点领域对外开放。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放宽前沿技术领域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

  三、深化服务业区域合作

  推动海峡两岸服务业开放合作,加强跨区域服务业合作交流,积极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全面拓展平和服务业发展的战略纵深。

  深化两岸服务业合作发展。探索推进服务业对台融合发展先行先试,不断提升金融、法律、建筑等领域对台开放水平。完善台胞来平和就学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探索建设台湾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加强与台湾地区在文化、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交流合作,携手台企在服务业领域开展多种形式合作。促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创新产业园共建和产业链协作机制,引导台湾资金、信息、技术等服务供给与平和制造、土地等优势资源紧密结合。

  加强与跨区域服务业合作交流。加强与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珠三角经济圈和海丝沿线国家重要战略的对接联动,推动市场高效联通。融入厦漳泉都市圈服务业一体化发展,强化产业跨区域协同,突破行政壁垒,培育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服务业。

  第五章 聚焦重点领域,打造发展新引擎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融入创新链、打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着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服务产业新体系。

  一、实施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做大做强支柱型产业

  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提质扩面,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延长产业链,深化文化旅游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格局,努力打造全域生态旅游目的地。

  (一)加快发展全域旅游

  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平和独特的朝圣文化、红色文化、土楼文化、阳明文化、语堂文化、海丝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林语堂故居核心区、平和三平风景区、灵通山风景区、九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八闽第一枪”红色景区、闽粤特委机关旧址等文旅项目建设,建成一批体现平和特色的文旅融合景区景点。加强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参与闽南文化(漳州)生态保护区建设。利用世界遗产大会在我省召开的契机,加强平和南胜窑址、芦溪镇绳武楼、大溪镇庄上土楼等景区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建设,加快土楼博物馆建设,开发一批文化旅游新产品。发挥地方民间信仰与信俗、寻根朝觐祖地、侨乡人文等优势,重点面向台湾、东南亚华侨市场开发返乡谒祖寻根产品,打造三平祖师朝觐寻根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发挥地热资源丰富优势,推进南胜、山格、坂仔等乡镇温泉旅游开发。

  推动农业旅游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农业大县的优势,挖掘生态柚园、茶园的旅游潜力,推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创建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打造一批最美休闲乡村,形成一批优质乡村旅游目的地。以高峰生态谷、高寨柚海“布达拉宫”等为带动,加快印象半径旅游综合开发、御龙山农业休闲山庄等项目建设,推动平和琯溪蜜柚文化园建设。整合挖掘森林公园、“森林人家”、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重点开发森林休闲、探险、体验、康养等森林旅游产品,打造一批精品森林旅游线路。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和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发展具有文化内涵的休闲乡村,加快打造坂仔镇省三星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高寨村省四星级乡村旅游村、蕉路村金牌旅游村等优质乡村旅游目的地。积极发展乡村民宿经济,鼓励对现有房屋进行改造和美化,建设不同档次和品质的山区乡村民宿,吸引各类游客群体,带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

  增强旅游服务综合能力。加强旅游配套提升,打通旅游景点断头路,完善主题酒店、特色餐饮、乡村民宿、旅游集散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旅游商品、特色美食、互动项目开发,培育一批旅游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加强旅游资源整合,推动高峰谷、灵通山风景区、三平风景区等主要旅游景区做大做强,积极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进一步扩大旅游核心竞争力;依托名峰山旅游开发项目、陆宜威士忌酒业观光工厂项目,通过项目区域间的交通等基础设施串联,打造环大芹山旅游景区;依托平和暴动纪念碑、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打造平和革命历史文化园区,拓展建设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福塘太极村文化区;以林语堂故居及周边的七星土楼群为依托,打造文物保护及文化体验之旅;依托平和县城牛头溪和花山溪沿岸至林语堂故居现有基础设施,打造集居民休闲、旅游观光、餐饮为一体的夜间经济带。

  专栏3 平和县“十四五”全域旅游重点建设项目

  漳州市平和县秀峰乡休闲农旅田园综合体项目(一期)

  环大芹山旅游公路建设

  九峰镇积垒村红色旅游开发

  平和县“八闽第一枪”红色景区建设项目

  平和县革命遗址建设

  太极峰核心度假区(闽粤特委机关旧址)

  平和县芦溪镇东槐科山土楼群开发项目

  琯溪夜间旅游带

  坂仔镇林语堂文化旅游小镇3a级创建

  坂仔十八起山生态旅游开发项目

  坂仔林语堂文化小镇智慧旅游项目

  平和县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坂仔镇)

  历史文化名镇提升工程

  国家级黄田古村落提升工程

  (二)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构建文旅集散网络。建设集文化展示、旅游咨询服务、旅游集散服务、旅游商品展销、旅游管理、智慧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提升旅游交通干道承载能力,完善旅游公路。构建慢行体系,完善旅游绿道驿站、休憩设施、咨询点等配套设施。强化交通内接外连,实现城市公交和客运班车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和旅游景区。大力招引自驾游营地、房车露营地等服务项目,构建多节点、一站式旅游集散服务网络。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旅游厕所标准化提升项目,主要景区、旅游场所、旅游线路和乡村旅游点厕所全部达到等级标准。深入推进城乡环境整治,提升城乡环境美化、绿化、亮化程度。积极开发县城游憩空间,完善主客共享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居停留驻功能。

  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整合交通、气象、治安、客流等信息采集功能,推进县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旅游咨询服务网点建设,构建完善全域旅游导视系统,打造旅游信息公共服务和咨询平台。建立旅游安全管理机构,制定旅游联合执法机制,完善旅游安全保障机制,推进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文明旅游”系列活动。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处理联动机制,切实整治旅游市场乱象,维护良好的旅游秩序。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旅游人才引进政策,建立以旅游经营管理、专业技能、乡村旅游带头人为核心的旅游人才队伍体系。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重点培养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强化旅游行业职业培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积极推选乡村旅游带头人,每年组织1—2次全县重点景区、乡镇和村旅游经营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外出参观培训、经验交流等,提升旅游管理和运营能力。

  (三)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旅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旅游共建和谐环境。不断强化旅游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与旅游院校、咨询机构的长效合作机制,实现每个景区设置旅游志愿者服务点。鼓励发展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免费文化旅游休闲区,全面落实公共资源类景区对特殊群体的优惠政策,景区、公共场所等区域实现免费wifi开放,全力保障游客、居民、员工的合法权益,实现文化旅游发展惠民利民。

  二、实施流通体系建设工程,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业

  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健全城乡服务体系,完善产业链条,着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不断壮大具有平和特色的现代物流业。

  (一)积极扩大物流市场主体规模

  支持组建跨省、市、县区域物流集团,形成主业突出、规模和品牌效应明显,国内影响力的龙头物流企业。鼓励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采取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培育发展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团队,精心策划包装现代化城市综合体、冷链物流项目,招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特别是总部型物流企业落户,加快现代物流发展,促进农产品电商物流提档升级,形成具有平和特色的产业集群。

  (二)完善农村物流发展服务体系

  建立交通运输、商务、农业、供销、邮政多部门共同推进农村物流融合发展的新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依托各部门和行业在农村物流发展中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共享与合作开发,形成“场站共享、服务同网、货源集中、信息互通”的农村物流融合发展新格局。构建县级农村物流中心、乡镇农村物流服务站和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围绕蜜柚、白芽奇兰等重点产业和区域分布,建设特色农产品物流园、现代物流配送基地等,推动农产品物流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实现市场营销转型升级。

  (三)着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

  着眼国内冷链需求快速增长,立足平和特色农产品优势,依托蜜柚互联网产业园、蜜柚互联网双创基地等平台,建设农产品产地预冷、初加工、冷藏保鲜、冷链运输设施。支持平和县双宇农业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漳州益果园食品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福建至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等项目建设,通过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冻库及冷链物流配套设施建设,升级完善与生产过程高水平自动化相匹配的物流装备配置。串联冷链物流上下游各个环节,逐渐形成以水果、农副产品加工产品、食品加工产品等产业为重点的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特产品冷链物流供配体系。

  专栏4 平和县“十四五”冷链物流重点建设项目

  平和县双宇农业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

  漳州益果园食品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

  福建至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

  三、实施智慧电商赋能工程,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业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实施智慧化改造,提升大数据支撑能力,推动农商互联产销一体,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把电子商务业发展成为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一)创新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深化“互联网 蜜柚产业”试点,进一步加强蜜柚互联网产业园、蜜柚互联网双创基地等线下平台建设,推动柚都电商追溯平台、琯溪蜜柚单品平台、“琯溪蜜柚产业带”平台等线上平台建设,策划举办一批蜜柚推介会、直播、促销等营销活动。推动“互联网 白芽奇兰茶”,鼓励茶叶企业、农民合作社发展电子商务,开发适宜网络营销的产品,拓展茶叶销售的新渠道和平台。推广“网红 本地主播 农业经营主体”直播方式,制定重大节会直播等制度,实现直播覆盖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打造传统网站平台,依托平和特色农产品资源,在淘宝、京东等平台开设特产馆、旗舰店。

  强化“平和味道”区域公共品牌。夯实产品基础,制定“平和味道”产品标准,明确蜜柚、白芽奇兰茶等特色产品销售标准。提高品牌知名度,通过展会、直播平台、短视频、自媒体、社交软件等平台加大“平和味道”宣传。建立统一认知体系,深入挖掘农产品特色文化,结合历史地理文化等元素进行统一的视觉、产品包装设计,打造“统一标准、统一形象、统一视觉、统一商标、统一营销传播、统一监督管理”的认知体系。

  打造农村电子商务专业队伍。以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退役军人、农村青年、基层干部、低收入农户为重点,加强网店(微店)开设运营、网商(微商)营销、新媒体传播、电商物流和客服、直播带货、社交电商、软件应用和操作、成功案例分析、互联网品牌包装等培训。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鼓励电商企业与政府共建培训、教育与实践活动基地。

  (二)大数据支撑提升竞争力

  探索建设全国柚类电商交易中心,提高电商经营主体市场竞争力,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强化监测分析和信息引导。深入产区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针对农产品市场需求和行情,及时掌握本地区种植规模变化、市场价格波动、主销区市场分布和差异化需求等情况,加强动态跟踪和会商分析,提前制定销售预案,落实销售渠道。

  (三)推进农商互联产销一体

  推广订单农业、产销一体等长期稳定对接模式。鼓励电商企业采取“农户 合作社 企业”等模式,签订长期农产品采购协议,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导从事农产品批发、运销、经纪的各类经营主体,通过建立自有、合作生产基地等方式,向生产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以利益联结为核心的产销合作关系。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主体,通过直接开设销售门店或在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菜市场等场所设立销售专区等各种方式,向销售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 销”一体化经营。

  四、实施商贸优化创新工程,加快发展现代商贸业

  构建商业消费场景,完善商贸服务体系,创新商贸业态,以发展专业市场、升级餐饮住宿、发展夜间经济、提升“平和味道”影响力、做大地方特色产品等为重点,推动商贸服务业迈上新台阶。

  (一)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

  科学规划网点布局。统筹考虑全县人口聚集、交通布局、优势资源等情况,合理布局现代化城市综合体、农产品市场,改造现有商圈,打造新的商业增长点。加快完善中心城区商贸服务功能,积极引进一批高端酒店、娱乐餐饮、商务办公、购物中心等商业配套项目,加快推进大珩广场商超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发展集购物、休闲、文化娱乐、居住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开展小店经济推进行动,加快推动社区、批发市场、商圈、特色街等小店集聚区转型升级,为居民提供便利化、多样化服务,保障民生需求。

  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按照“夜餐更美味、夜购更丰富、夜娱更健康、夜健更多样、夜赏更亮堂”夜间经济健康业态的要求,依托平和县琯溪、花山溪沿岸现有基础设施,以县城为中心,拓展至坂仔语堂文化小镇,打造集旅游观光、体育健身、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夜间经济集聚示范区。

  (二)完善现代商贸市场体系

  推进零售业升级。完善城镇配套设施,提高连锁生鲜超市、便利店等终端的社区覆盖率,完善商业服务网点。加快发展家电、食品、药品等专业连锁,支持连锁零售企业通过行业整合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大力培育专业市场。加快建设县城大宗农产品市场、建材市场和农业机械商贸城、农业生产资料及日用品交易市场,完善配套设施,促进产业积聚发展。

  完善多层次住宿体系。发展以品牌高端酒店为引领、连锁商务酒店为骨干、乡村休闲民宿为延伸的住宿体系,提升接待能力和居住体验,积极推进乡村民宿酒店和家庭式旅馆升级。

  五、实施康养医养融合工程,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

  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依托三平寺、曹岩山、芦溪等生态文化资源,建设生态康养基地,打造厦漳泉都市圈生态康养新目的地。

  (一)推进“一老一少”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县级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供养服务机构,满足全县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和集中康复治疗需要。有条件的乡镇至少建设1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统筹调配资源等综合功能。引导家庭养老向居家社区养老转变,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支持社会资本创新发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探索建立家庭喘息服务机制,推进设立“家庭照护床位”,满足老年人需求。发展民营机构养老,鼓励社会资本发挥养老产业化主力军作用,建设日常照护、医疗康复等功能完善的综合性养老机构。加快完善、使用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探索智慧健康养老试点示范。推广健康监测产品、可穿戴老年智能服饰、日用辅助产品等适老产品的使用。

  建设托育服务体系。按照家庭为主、托育补充,政策引导、普惠优先,安全健康、科学规范,属地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1 2 n”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立1个县级指导服务中心、2个公立型示范机构、n种婴幼儿照护服务模式和类型机构。持续完善社区托育服务网络,建设普惠性社区托育中心。发展家庭托育点,鼓励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以单独或联合相关单位共同举办的方式建设工作场所托育点,引导社会资本举办普惠托育机构。

  (二)促进生态旅游与养老融合发展

  深度整合平和的山水、文化等资源,加快推进三平文化康养项目、曹岩山康养文化旅游项目、芦溪康伦养老中心、天照玉崙康养文化园等项目建设,全面发展集健康养生、医疗保健、休闲旅游等于一体的健康养老服务。加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与健康养老产业的融合,构建“乡村度假、森林康养、户外运动、文化体验”四大业态,打造“康养胜地”,加大与闽西南城市群对接,大力发展生态休闲类、避暑度假型、候鸟式、嵌入式健康养老新业态,吸引老年群体到平和休闲度假。

  (三)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融合发展

  鼓励县医院开展医养结合试点,推进医养结合融合机构建设。弘扬中医药文化,支持发展“中医 养老”,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拓展中医养生、中医保健等大众服务。通过中医养生馆、药膳馆等多种形式,打造以“中医治未病、康复理疗、养生保健、药膳食疗”为核心的中医药文化健康养老服务基地。加快引进各种优质医疗资源,柔性引进医疗专家,建立名医工作室,提升诊疗硬件设施水平,加大中医药、保健品等产品创新研发力度,着力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打造大健康产业。

  六、统筹发展其他服务行业,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

  统筹发展商务会展、房地产、体育服务、现代金融、社区服务和中介服务业,不断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商务会展业

  发挥中国(平和)蜜柚节撬动作用,依托平和文旅、农特产品优势,持续举办系列高端论坛、展会,积极承办国际国内重大农博会,力争让平和成为农业节会活动“聚焦点”,聚集商气和人气。加大招展招商力度,强化对外宣传,积极吸引广大采购商和跨国商业集团参展,努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和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加强会展、节庆活动的管理,规范会展交易行为和市场秩序,加强重点展会信用建设,建立展会品牌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安保反恐机制,确保展会组织、环境、人员安全,全面提升展会质量。

  (二)房地产业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以改善人居环境和提高城市品位为目标,平稳有序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大保障性住房配租力度,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解决不同需求居民住房问题,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保障体系。优化住房供应空间布局,以中心城镇人口集聚区、产业集聚区为重点,严格落实建设规划,适度推进普通商品住房建设,促进职住平衡。结合平和文化旅游规划,发展以旅游休闲、娱乐餐饮等为特色和主题的商业地产,优化商业地产县域布局,更好发挥商业地产载体功能。

  (三)体育服务业

  全面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持续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充分利用公共场所,开辟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全力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在区域、城乡、群体中均衡协调配置。着力打造具有平和传统特色的群体赛事与活动,提升社会影响力,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社会化、生活化、科学化,实现常态化健身活动全覆盖。依托平和自然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户外运动,打造知名户外运动品牌,推动体育和旅游业融合发展。

  (四)现代金融业

  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加强ppp项目工程监管。加强与省市融资担保公司合作,认真落实各级助企纾困系列政策。深化都市圈投融资合作,建立健全区域金融合作机制,推动县内外金融机构、部门、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平和设立分支机构,引导县内外金融、政策资源助力平和经济发展。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持续打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洗钱、非法放贷等违法犯罪活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推进金融法制建设,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五)社区服务业

  推动小区物业发展。发挥业委会(物管会)和物业行业协会作用,开展物业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着力提高物业服务水平。鼓励用市场化手段破解老旧小区、失管弃管小区的物管难题,推动物业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鼓励开设家庭卫生、开荒保洁、拆洗被褥、搬家运输、水电维修、管道疏通、美容保健、月嫂、保姆、育婴师等服务网点,鼓励家政与养老、健康、理财、营养搭配等服务融合发展,搭建钟点工、月嫂、家电维修等家政服务供需信息平台。

  积极发展社区便民服务。建立社区服务业多元化投入机制,开发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物业管理、餐饮、维修、便民商业等服务项目,推进司法矫正、青少年服务、社会福利等专项社工服务。支持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嵌入式家政服务网点,家政企业在社区设置服务网点。推动“互联网 ”与社区家政服务深度融合,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区家政服务。

  (六)中介服务业

  积极发展人力资源中介服务。规范人力资源外包、绩效管理、薪酬管理、高级猎头等服务,聚焦平和紧缺产业人才,构建人力资源公共信息平台,拓展人力资源供求信息查询、人才测评、职业指导、远程面试等功能,为平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积极发展多元商务服务。围绕工业、农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业、商贸业等产业,发展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安全环保、广告设计等专业服务。

  第六章 加强保障支撑,确保落地实施

  构建有利于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和要素保障,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推动规划实施。

  一、健全体制机制

  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平和县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完善服务业联席会议制度,重点对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形势分析研判、体制机制突破、重大项目服务、年度计划编制和任务责任分解等进行研究指导。健全关联职能部门、各乡镇和工业园区平台联动发展的工作机制和协同网络。

  完善考核监管机制。建立健全服务业综合考核体系,完善责任单位职责分工,明晰责任边界,强化目标考核制度,形成明确的服务业细分指标体系,做好目标落实、政策推进和考核督促工作。发挥社会组织在行业自律、服务、协调和监管方面的作用。

  二、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找准进一步优化平和营商环境的着力点,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不合理的准入限制和隐形壁垒,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深化政务服务数字化,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切入口,以方便企业群众办事倒逼简政放权,推进“一件事”集成改革,全面实现服务业领域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域通办、就近可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建设服务业信用体系。引导服务业企业和从业人员树立诚信理念,强化违法失信行为信息的在线披露和共享,加快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在服务企业、服务政府方面积极作为,引导形成服务网络,发挥服务合力。着力完善互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快速维权机制,将侵权行为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

  三、加强要素保障

  强化资金支持。重点支持引领性服务业重大项目开发建设和运营,增加对人才培养、研发设计、技术引进、新兴服务业孵化器等方面的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服务业特点的融资模式,发展融资担保、风险投资、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多元化的服务业资金渠道。鼓励各类投融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股权投资机构扩大对服务业中小企业的业务规模,优化服务业金融支撑环境。

  优化土地保障。优化土地供应调控机制,合理确定用地供给,保障服务业用地需求,对重大服务业项目、有发展带动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等在供地安排上给予优先保障。健全服务业用地管理机制,规范项目用地准入评估、达产验收制度,优先保证集聚平台、重大项目用地。开辟服务业项目建设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对服务业重大项目提前介入,加快审批进度,缩短供地时限。

  加强人才支撑。进一步健全有利于服务业人才的“选引留用培”政策机制及工作体系,制(修)订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意见, 发挥人力资源产业支持平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作用。支持福建省平和职业技术学校根据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及时调整和更新专业设置。鼓励服务业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评价。健全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支持各类人才以知识、技能、管理等多种创新要素参与分配。优化人才公共服务,引导人才供需有效对接和加强人才生活保障,形成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管理服务机制。

  四、完善统计监测

  优化服务业统计工作。做好动态更新和数据审核工作,保证服务业统计数据质量。针对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行业,探索完善符合服务业发展和工作需要的新型统计制度。加强和完善部门统计工作,共同做好服务业统计调查。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建立健全部门统计信息共享、应用机制。

  优化服务业监测体系。加强对行业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逐步形成年度、季度相关统计信息和监测分析报告发布机制,为县委、县政府提供真实有效的决策依据。重点监测服务业发展指标、重点任务、政策落实和项目推进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准确判断和分析服务业运行情况提供依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1100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