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干部教师队伍

  以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为保障,以提升与现代化教育强区建设相适应的育人本领为目标,建强梯队、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加大支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提升干部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水平。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摆在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继续在全区教师中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学习实践活动,将培养良好师德师风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加强中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按照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完善师德建设体系,着力加强德育教师、班主任、各学科教师的师德培养培训,开发教师职业理想和道德教育培训课程,分层组织教师师德实践活动,严格执行国家、市、区师德规范文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评价的首要条件。深化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完善惩处机制。继续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开展学科教师创新工作室建设。

  持续提升干部教师能力素质。深化“成长中的教育家”工程,“十四五”时期,培养10个海淀教育名校长、10名海淀教育名家。启动名书记、特级校长工作室,发挥基础教育名家在办学治校方面经验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坚持“校长走进课堂”和“专家走进讲堂”相结合,继续实施“轮训 研修”干部培训模式,打造干部学习共同体。持续优化教师研训体系,突出学科特点,优化研修课程,完善研修资源,创新研修形式。完善“必修 选择性必修 选修”教研课程,开展三级联动深度研修,深入推进学科教研基地建设、思政课一体化基地校建设。加强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育培训,拓宽培训时间和空间。搭建教师展示和交流平台,继续组织两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和课堂教学研讨会。深化“名师教学指导团”,试点“高端教师储备库”人员全区交流讲学,成立“优秀种子教师工作站”,加速中青年教师成长。

  强化梯队建设,完善发展体系。完善高层次教育干部人才队伍支持服务体系,培养一批特级教师、特级校长,打造一支教育理念先进、锐意改革创新的“双特”队伍。推进校长培养基地建设,聘请退休名校长作为专家,对年轻校长进行一对一指导。以“中小学创新人才培育”工程为依托,培养校长和名师后备军。建立特级校长和干部教师交流机制,实施轮岗交流,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从城区向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学校、从优质学校向普通学校流动,缩小校际差距,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保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的数量、比例在全市的领先地位。深化名师队伍建设,加强区域辐射,统筹教研、科研和教育行政力量,分层分级构建名师培养体系,满足教师成长个性化需求,提高全区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深化干部教师管理制度改革。严格落实校长任职条件和专业标准,规范校长选任程序。完善校长考核管理与激励机制,深入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完善校长任期目标管理、考核评价、工资、奖惩、流动、培训等制度,鼓励校长勇于创新,推动教育家办学治校。依标足额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建立区级教师编制统筹配置机制,优先保障教师编制。深化“教育人才储备库”改革,开展一般教师储备库“公开招聘”工作。优先配足、配齐、配强中小学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师。推进市区两级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岗位设置。落实职称制度改革要求,完善更加符合教育发展实际的职称分类评价标准,提升职称评审管理服务水平,推进在线申报、受理、评审、办理和反馈,探索智能化的人才分类评价手段。

  全面提升教师岗位吸引力。积极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深入研究“双减”背景下,教师管理模式的优化创新,强化保障机制,提高教师获得感和幸福感,优化引进人才住房政策,推进服务教职工资源有效整合,系统开展心理健康培训,提升教师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制定实施关心关爱教师工程,全力构筑维权机制,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确保本区教师工资水平高于公务员工资水平,强化教师聘任制改革,完善区、校两级分别统筹的绩效奖励机制体系,更好发挥集团化经费中绩效工资部分的激励作用,规范年度考核以及事业单位考核奖励等工作。

  (十三)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以推进教育部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和“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设为载体,创新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治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教学生态,引领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

  创新引领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充分发挥海淀城市大脑、互联网教育研究院、中关村科学城互联网联盟作用,加快面向下一代网络的智能学习体系建设,建成未来实验学校,推广中关村科学城科技应用教育场景。推动教学形式、学习模式和评价方式变革,搭建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学情分析系统,探索个性化教与学模式,开展多维度综合性智能化评价。依托区域自有云平台、资源平台和直播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新教与学生态圈,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智能化学习。开展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搭建教师能力诊断测评系统,推动智能研修,优化“云教研”机制,实现精准培养培训,开展教师画像,支撑教师精准管理,支持教师评价改革。

  提升智慧教育服务支撑能力。打造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物联网,完善教育专网,扩大5g网络校园覆盖率。完善海淀“智慧教育云中枢”,构建海淀教育智脑,积极利用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围绕教育治理、教学服务、校园管理、学位供给、师资调配等方面开展决策分析、监测预警等大数据应用,优化业务流程,畅通内外衔接,推动教育数据从统计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初级应用向服务、支撑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层次应用转变。推动信息技术赋能校园建设,开展智慧校园示范建设,实现智慧教室全覆盖,智慧校园覆盖率达到95%。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新空间,加强人人协同、人机协同,建设并推广空中课堂、双师课堂、融合课堂。加大对平安校园建设、绿色学校创建的技术应用。持续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水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19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