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促进消费提振。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深入实施旅游产业六大专项行动,促进旅游业全面复苏。推进旅游业态升级,创建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1家。完善服务配套,全区旅游住宿设施床位总数持续增长,新增标准级民宿、客栈、农家乐10家以上。聚焦闲置低效资产盘活,扎实走好“续”“转”“提”“关”路径,加快牂牁江景区提升改造。强化旅游市场主体培育,新增涉旅市场主体40家以上。大力推动“六枝六味˙有滋有味”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持续推进落别大健康产业园和特色康养旅游小镇建设,积极盘活底溪老年养护楼等资产。加快发展线上电商产业,推动“黔货出山”,网络零售额达7500万元。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有序发展,商品房销售、从业人员及其工资持续增长。

  千方百计激发市场活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返租倒包”等经营创新模式。持续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快水务体制管理改革。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推动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和国有平台公司实体化转型取得突破。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巩固提升“一窗通办‘2 2’模式”,积极探索乡镇“一窗综办”模式,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实现“全程网办”100%。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借助中科大资源优势,立足磷酸铁锂、贵州美锦六枝“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等重大项目建立重点实验室;全力助推与贵州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团队的产学研合作,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强化市场主体培育,深入贯彻落实《贵州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四三二一”工作机制,持续做好“双问双服务”“双向双对接”“双找双清单”工作,坚持“贵人服务”常态化,完善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机制,进一步优化提升政金企融资对接,大力打造“企业之家”;积极组织贵州宏狮煤机制造、通盛海绵申报“专精特新”认定;深入实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行动,新增市场主体8000户以上,总量达5.4万户以上。扎实开展“产业大招商突破年”行动,进一步完善园区铁路专线、供排水、标准化厂房、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成六枝化工园区进厂道路和路喜园区220千伏输电线路;立足煤炭、锂矿等优势资源,重点引进隔膜、电解液、电池组装等项目,力争实现100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目标;以申报化工园区为契机,引进化学药、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制造类企业;立足刺梨、茶叶资源,重点在医美产品、保健品、饮品等产品上开展“研发 生产”合作;立足气候资源,招引康养、医养、文化旅游类项目落地六枝。2023年,力争引进优强企业17家,新增产业到位资金52亿元。

  (四)把巩固成果作为政治责任,全力以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严格落实过渡期“四个不摘”要求,加大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力度。强化脱贫人口稳岗就业,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5%以上。持续深化与中科大和广东中山在产业、劳务、消费、人才和结对帮扶等方面协作。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促进有劳动力搬迁家庭实现“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开展土地“宜机化”改造,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3%以上。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实施“两园一田”建设2.7万亩,发展蔬菜25万亩、食用菌3000万棒、中药材3万亩。持续扩大生猪产能,大力发展肉牛产业,优化发展家禽产业,年出栏生猪30万头、肉牛3.7万头、家禽375万羽。用好“休闲农业重点县”名片,加大对轻羡食品、问候自然、大畅面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扶持力度,力争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9%。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申报认证绿色食品2个、有机农产品1个。

  坚定不移推进乡村环境治理。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以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为重点,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美化建设。抓好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清运处理,因地制宜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19%以上;加强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覆盖率达95%以上。大力整治村庄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点6个。加强乡村便民服务中心(站)阵地建设,确保基层群众办事“找得到门、找得到人、办得成事”。深入实施“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作用,大力革除高价彩礼、滥办酒席、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

  (五)把社会事业作为发展之基,全力以赴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实施促进居民增收三年行动,强化就业培训,促进劳动力技能提升,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与广东中山加强人才合作、与本地企业合作等方式扶持就业,持续加大有组织化劳务输出力度,大力推广以工代赈,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有关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创新创业。持续推进青年友好型成长型城市建设。2023年,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850人;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1577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970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达7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新建或改扩建项目35个。力争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力争市二中升一类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成功,特区一中三类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通过复评,确保特区七中通过省级特色示范性普通高中第二次评估。完成公办强校计划遴选培育任务。加强东西部教育协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育人环境。启动“县管校聘”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推动优质资源向薄弱学校和农村地区覆盖。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5.5%、98.5%、95.6%。加快推进特区职校“中职强基”工程,扎实抓好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全区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xn/577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