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3年3月7日在盘州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盘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肖 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盘州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我们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全力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重大机遇,承压前行、克难奋进,应对了许多超预期因素冲击,经受住了多重严峻考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定。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60.84亿元,增长0.9%。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连续9年进位,排第60位、较上年上升1位。
回顾2022年,我们面临的困难、挑战和压力前所未有。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宏观因素影响加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宏盛煤焦化公司发生洗油泄漏次生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投入大量精力,环保压力凸显;东李煤矿发生较大生产安全事故,打破连续多年“双降”良好态势,安全压力集聚;多地疫情频发多发,防控压力陡增;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债务集中兑付,化解压力沉重。面对多重压力叠加,我们始终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效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经济增长稳中有进;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全力推动宏盛环境事件得到有效处置,处置经验成为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应急抢险正面典型教学案例;纵深推进“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有力扭转了安全生产被动局面;果断处置多起省外输入新冠病例,最大程度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化解债务,牢牢守住了“不爆雷”的底线。
这一年,在奋力战胜各类风险挑战的同时,我们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抢抓机遇、落实政策,推动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主要抓了七个方面工作。
抓实“发展要务”,综合实力稳中有升。始终将推动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提升质量效益。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78.42亿元、345.67亿元和236.75亿元,产业结构调整为11.9:52.3:35.8,结构更加优化。着力扩大有效投资,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产业投资占比分别达32.64%、56.04%,提高了4.02和3.82个百分点;176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20亿元,盘兴铁路加快推进,安盘高速、官山机场开工建设,英武水库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落地实施。创新多种消费模式,加快恢复和扩大消费,累计举办各类会展及促消费活动75场,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16.8%。持续加强财税管理,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完成47.59亿元、增长4.85%,其中非税占比下降5个百分点,结构更加优化。积极向上对接,争资争项占比和绝对值均排六盘水市第一。
聚焦“重点抓手”,“四化”建设稳步推进。始终以“四化”建设为主抓手,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全力推进工业大突破。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752.46亿元、增速14.52%,工业投资完成243亿元、增长3.53%,生产原煤5138.98万吨、增长1.66%,精煤及焦炭受电煤供应、安全事故和宏盛环境事件影响,产量不同程度下降,发电量基本持平。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1户,新增工业市场主体707户。盘州煤炭储配中心、盘南瓦窑田铁路物流项目开工建设,盘北经济开发区获批按新建化工园区培育。全力推进城镇大提升。实施城镇基础设施重点项目114个,完成投资47.93亿元,改造完成棚户区5240户、老旧小区2867户、背街小巷16条、地下管网59.09公里,新增城市道路8.45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57.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1.6%。全力推进农业大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34.39亿元、增长4.1%。粮食产量29.17万吨、增速1.99%,均居六盘水市第一、排全省前列;建成高标准农田9.31万亩,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预计41.51%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盘州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被认定为国家示范园,新民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刺力王刺梨原液”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特质农品”名录,盘州刺梨种子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开展发芽实验。全力推进旅游大提质。投入24.44亿元实施旅游产业化项目19个,盘活低效项目2个。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4.27%、12.78%。成功创建3a级景区3个、市级及以上乡村旅游重点镇(村)14个。成功入围“2022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排第75位。
围绕“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取得实效。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深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成果不断夯实。持续巩固“3 1”保障成果,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纳入监测的5005人全部落实帮扶措施,返贫致贫风险消除率72%以上。千方百计促进稳定增收,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达9.05万人,人均纯收入增长15.1%。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持续推进,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交流、产销对接成效明显。乡村建设全面推进。整合财政涉农资金3.76亿元实施项目167个,农业产业和农村环境得到更大改善。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2万个、普及率84%,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治理覆盖率93%;23个“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示范试点”建设有序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项目启动建设;成功创建市级及以上文明乡镇20个、文明村26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