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汇区十六届人大一次
会议文件(十七)
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5月10日在源汇区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源汇区人民政府区长 史一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源汇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及2021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源汇区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本届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凝心聚力,务实重干,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圆满完成了区十五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五年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综合实力持续攀升。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区域经济保持稳定增长。2021年实现生产总值225.9亿元,比2016年增长3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比2016年增长40.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2%,比2016年增长5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5亿元,比2016年增长46.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44.4元,比2016年增长44.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1亿元,比2016年增长36.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5亿元,比2016年增长33.8%。
农业生产发展提速。
——五年来,我们坚持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16年的4.3:42.9:52.8调整为2.9:30.4:66.7,经济结构更加符合实际。粮食产量稳定在10.6万吨以上,高标准农田达到6.1万亩,发展各类农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92家,“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15个,涌现出豫垚种植、中草药种植、非洲菊种植等特色农业新亮点。累计实施“三大改造”项目9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量达到34家。曙光汇知康被评为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人民路、交通路核心商圈与以长申玉、澧南商业街为代表的新兴商圈联动发展。豫中南汽贸服务产业园62家汽车销售企业年销售车辆突破3万辆。文旅产业加快融合,漯湾古镇一期开街运营,正着力打造食品文化休闲旅游集散地;特色商业区成功晋升全省一星级服务业“两区”,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
疫情防控有力有效。
——五年来,我们坚持分类施策,攻坚战役精准发力。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决策部署,攻坚战役交出精彩答卷。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扛稳政治责任,筑牢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严密防线。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扎紧“四个口袋”,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在全市率先完成成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构筑了防疫免疫坚固屏障。统筹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和“两不愁三保障”等各项扶贫政策落实,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顺利通过国家、省检验。严格落实5年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pm10、pm2.5比2016年分别下降38.4%、36.3%,空气优良天数增加70天。唐江河断面水质、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耕地安全利用率、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中央环保督察交办问题全部按时办结。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问题楼盘化解进度位居全市前列。信访件按期办结率100%。安全形势持续稳定,成功创建省级食品安全达标区。强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守住了不发生各类风险的底线。
平台建设日益完善。
——五年来,我们坚持外向带动,发展势能不断积蓄。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以项目建设统揽经济社会发展。沙澧产业集聚区连续四年荣获“二星级”产业集聚区,先后建成“三横十一纵”路网50多公里,并按照城市景观道路标准完成了绿化、亮化,污水处理、消防、电力等配套齐全,5000多套公租房全部建成投用。先后引进了豫南电力设备检测中心、大参林医药产业园、漯湾古镇、迪信通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一批区域性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严格实行项目分包责任制、定期通报讲评制,省定、市定重点项目全部完成年度投资,一批基建项目、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开工。医疗器械产业汇聚了曙光健士集团、美凯生物等18家上下游关联企业,产品涵盖100多个品种300多个规格,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输注类产业链。智能制造产业发挥上市公司迪信通集团头部企业引领功能,迪信通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正式开园,汇聚了乐通源德福、聚大智能、有为光电等一批科技型企业。沙澧产业集聚区被评为“河南省最具竞争力‘百亿产业集群’”。
“创文”工作深入开展。
——五年来,我们坚持城乡统筹,全区面貌显著改观。坚持以建设提升形象、以管理提升品位,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常态化开展市容秩序、经营秩序、镇区环境综合整治,抓好“创文”点位提升,强化文明素质教育,源汇区作为老城区,以全新面貌顺利通过全国“创文”测评。“创文”成果持续巩固,城市文明常态长效开展。累计改造整治老旧小区302个,改造整修城区主次干道12条、人行道7条、背街小巷512条。新建换热站19座,实施25个小区集中供暖工程206万平方米。新建改建公厕62座。实施了泰山南路排水通道改造工程。稳妥推进“两改”,累计征收房屋5万平方米,建成交付安置房25万平方米。农村生活垃圾市场化运营清扫保洁做到日产日清,所有行政村全部实现主街道硬化、亮化,村村通自来水。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90公里。户厕改造23935座。村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全部清零,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91%。成功创建12个省级“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示范村、8个省级和8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个“美丽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