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2年4月20日在建安区第二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
建安区人民政府区长 高 雁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极为不易、极不平凡。面对外部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疫情汛情叠加影响等重重困难,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砥砺奋进,克难前行,圆满完成了区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良好开局,在大战大考中书写了气势磅礴的壮丽诗篇。
——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地区生产总值先后迈上300亿、400亿两个台阶,年均增长7.5%,是2016年的1.66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268元,五年提高32666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8.4亿元,是2016年的1.6倍,年均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经济总量提前一年、财政收入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
——发展能级显著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0.9亿元,是2016年的1.55倍,年均增长15%。三次产业结构由6.6:55:38.4调整为5.1:46.5:48.4,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转变。三产比重提高了10个百分点。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县,入选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
——宜居之城精彩呈现。实施百城提质项目141个,完成投资265.13亿元,“八横十纵”骨干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发展空间持续优化。新增集中供暖小区6个、面积110万平方米。83个老旧小区旧貌焕新颜。群众坐上了一元直达新城区的幸福公交。“四河一海三湿地”的水生态景观体系全面建成,居者心怡、来者心悦的宜居建安魅力彰显。
——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民生投入逐年增加,财政累计支出173.37亿元。新增城镇就业6414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596人。2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10485户3276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圆满完成撤县设区各项工作,成为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助推许昌迈入百万人口大城市行列。由县到区实现华丽转身,区域支撑力、承载力、吸引力大幅提升,整体发展步入新的更高层次,建安区在郑许一体化、许昌北进东拓中的主战场、桥头堡作用更加凸显。
——大事要事捷报频传。相继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森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等国家级荣誉称号。成功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试点范围,发制品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国际发制品交易市场等国字号平台顺利获批。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唱响团结就是力量的主旋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加快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公道人心、汇聚了磅礴力量;五年来,我们负重前行、锐意进取,战胜了各种风险挑战,交出了一份超出预期的精彩答卷;五年来,我们拉高标杆、奋勇争先,各条战线亮点纷呈,更加坚定了我们战胜艰难险阻、奋力开创美好明天的信心决心!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围绕生命至上,全力应对疫情汛情。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率先制定实施“五个三”工作机制,坚持实行日调度、“全天查”、“六个一”等硬核措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三清零”目标,筑起了严密坚固的抗疫防线,守护了全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面对特大汛情,第一时间启动了防汛应急预案,举全区之力开展抢险救灾,守住了不发生人员伤亡的“金标准”,交出了齐心战汛、平安度汛的“建安答卷”。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抗疫情、战汛情的工作一线。
(二)围绕产业强区,强力推动转型升级。坚持提升传统产业优化存量、培育新兴产业扩大增量,初步形成了以发制品、汽车零部件两大产业为主导,以电子信息、节能环保装备两大产业为新兴,以生物医药、食品加工两大产业为特色的“222”先进制造业体系。大力实施“三大改造”,瑞贝卡、远东等一大批企业的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成投用,实现了由传统生产向智能制造的蝶变。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省唯一的国际发制品交易市场运营良好,三级电商网络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电商交易额累计达到709.7亿元。纵深推进“四个一百”行动和“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主动上门送服务、送政策,解决了一大批困扰企业发展的问题。2021年全区新入库“四上”企业90家,创历史新高。
(三)围绕积蓄动能,倾力抓好项目建设。坚持实施年度投资促进计划,累计实施重点项目556个,完成投资1278.2亿元。建安中学、黄河鲲鹏生产基地等一大批项目建成投用,项目个数、投资总量和完成进度稳居全市第一方阵,在全市重点项目观摩中连续取得优异成绩。坚持大项目片区化、小项目集合化,不断创新项目运作模式,通过土地运作、经营城市等方式,吸引国企、央企合作,破解了项目资金难题,带动了区域产业、生态、功能整体提升。同时,用好政府资源、资产和资本,建设产业园区标准化厂房,让企业拎包入住、轻装上阵、迅速发展。黄河鲲鹏pc机生产线从车间改造到产品下线仅用了35天,服务器生产线提前45天达到量产条件,不断刷新“许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