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强工业项目调度
完善项目谋划编制、投资融资、建设管理和调度推进机制。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三比一增”重大项目提升行动,推动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机遇,重点谋划编制一批打基础、管当前、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加强项目精准调度,落实县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措施清单,实行项目信息化台账管理和动态管控。
3.提高投入产出效益
追求“有效投资”、“高效投资”与“绿色投资”,大力发展对延长产业链、集聚产业度、提升综合实力和降低环境污染等有益的重大项目。建立健全“亩均效益”评价机制和约束机制。坚持“亩均论英雄”,开展工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针对要素资源和环境容量制约严重的实际情况,按不同产业,细化“亩均效益”的评价标准,严把用地指标安排、项目准入、履约管理等环节,建立严密规范的管理流程,引导企业走集约发展、创新发展、高效发展道路,通过提高投资强度和投资效益来盘活存量、调优增量、扩大总量。
(五)提升企业品牌质量
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努力实现制造业质量提升。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
1.提升企业质量管理
积极推进企业质量管理,普及卓越绩效、精益生产、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创建一批行业标杆企业,以6s管理、经营指标、技术创新、社会认可度等指标为依据,打造示范性好、带动性强的标杆企业,引导同行业、同类型企业立足自身实际对标找差。
2.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深入开展产品价值提升行动,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抓手,推动原料产品向终端消费品转变,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初加工粗加工产品向深加工精加工产品转变,推动产品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强对工业质量和品牌宣传的总体策划和系统推进,引导企业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标准,培育打造形成一批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皖美品牌”。引导中小企业专注细分市场,培育出一批“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的安徽工业精品、阜阳工业精品。鼓励新型工业主体创新品牌营销方式,拓宽品牌流通渠道,加大临泉工业品牌宣传推广力度,组织和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会展,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加强对工业品牌的科技创新投入及对品牌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扎实开展工业产品评价标准及认证体系建设,完善品牌质量检测体系。
3.大力扶持中小企业
积极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企业,着力支持一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加快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专注发展核心业务,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发展道路,培育一批具有潜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金融、对外合作、管理提升等支持服务。加大企业上规入统扶持力度,强化中小企业上规入统政策引导,加快推动一批工业企业上规入统。积极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带动中小企业聚焦特定细分市场,加快形成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融通发展产业生态。
(六)推进绿色协调发展
1.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深入实施绿色制造行动,以企业为主体,以标准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实施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推动产业链和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围绕“1 4”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大力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绿色产品、绿色工厂。加快建立绿色供应链,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回收处理和再利用全过程,提升供应链协同水平。
2.鼓励发展低碳产业
落实国家能耗“双控”政策,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强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等重点耗能行业和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完成国家下达的工业节能目标任务。全面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严格控制“两高”行业准入和产能扩张。推动工业节水降耗,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实施节水管理和工业节水改造升级,加大再生水回用。加大推进清洁生产力度,加快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应用,严格限制重点行业有毒有害物质使用,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减低污染排放强度。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在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皮革加工等领域的应用。
3.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积极推进工业固废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大力加强粉煤灰、煤矸石等综合利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改造,发挥中能化工、柏联科技、深泽电子、亿联智能、安邦再生资源等多家企业的带头作用,从源头减少工业固废排放。加快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的科技攻关,降低利用成本、扩大利用途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经济性。大力培育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积极培育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企业,打造资源综合利用示范标杆。探索建立适应区域特色和产业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推动工业产业与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耦合发展、生态链接。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各级各有关部门应牢固树立工业富县的理念,建立和完善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紧密加强产业、科技、规划、土地、环保等部门分工协作,在建立部门分工负责基础上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县工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工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推进、督促检查等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制定“十四五”工业发展年度工作要点,明确具体任务和推进举措。组建各产业发展专项工作推进小组,负责推进相应产业发展各项任务的落实。将“十四五”工业发展实施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和县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适时组织开展督查考核评估,对政策措施落实不力、目标任务落实不到位、工作成效不明显的予以通报批评,必要时进行追责问效。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严格监督检查考核。加强规划监测评估,开展规划年度跟踪监测、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监测评估考核制度。加强“十四五”工业发展成效和典型经验做法宣传报道,切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对工业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省级制造强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和市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及时兑现县级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和企业入驻三园奖补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与放大作用。以提高投资效益为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规划确定的重点行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县财政资金给予重点支持。建立以政府投资基金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资本筹集机制,针对不同产业需求设立专业化的产业引导基金、专项发展资金。通过国有投资合并、优质国有股权划转等方式,支持县产业投资平台公司做大做强,推动产业发展上台阶。加强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建设,扩大新型政银担业务。加强政府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合作,推进银企合作,积极向银行推荐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债能力强的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争取更多信贷资金支持。加快推进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规范股改,支持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融资。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可转债、再融资和股权转让等形式,扩大直接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