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壮大农产品加工业

  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延伸产业链条,支持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支持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保鲜、储藏、分级、包装和农产品加工,构建农产品加工企业“雁型”梯队,做大做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等环节。加强生猪屠宰和冷鲜运输能力建设,提升中草药粗加工和精深加工能力。以富硒莲子、富硒大米为重点,引进或培育一批功能食品加工企业,推进药食同源产品开发,发展富养型、旅游型、休闲型食品。引导竹木制品向精品玩具、旅游工艺品等商品制造转型。

  4.培育乡土特色产业(乡愁产业)

  围绕“留得住乡愁、留得住记忆”,积极推进“乡愁 ”。以乡愁为主题,充分发挥龙游人文积淀深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优势,支持传统特色乡土美食和手工艺品发展,把“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的小作坊、小手艺等小产品做成大产业,通过乡愁的实物化、产业化、礼品化,把乡愁转化为乡愁产品、乡愁礼品,培育形成乡愁产业。把“记得住的乡愁”变成“带得走的乡愁”,把乡愁地图转化为乡村旅游图,促进民宿(农家乐)和美丽乡村农旅(田园)综合体加快发展。深入开展“百县千碗”行动,提升推广龙游发糕、三头一掌等传统特色小吃,培育一批有影响的传统特色小吃制作主体和农家传统特色小吃园区(街区)。积极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开发一批文化、康养、创意、运动产业,推广乡土特色品牌。持续办好姜席堰文化节等乡愁浓郁的农事民俗节庆活动。

  5.优化乡村商贸流通业

  完善市场交易网络,提升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交易市场。支持农产品保鲜仓储冷链设施建设,鼓励发展田头冷库。积极推进农超、农批、农企、农校对接,加快培养农产品职业经纪人,努力打通农产品供应链。完善农村物流骨干网络和配送体系,实施“邮政在村”“快递进村”“农产品出村”行动。

  6.提升乡村休闲旅游业

  积极对接全省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积极谋划建设一批唐诗之路黄金旅游带项目、万里骑行绿道项目。大力建设景区城、景区镇、景区村。提升打造龙游民居苑、龙游石窟、红木小镇、花海景区、石墎景区等一批高等级旅游景区,积极推进“龙游石窟 红木小镇”5a景区联创。大力发展以湖镇和三门源为代表的龙游商帮文化旅游示范点、以龙游花海为代表的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以天池荷花为代表的农耕文化旅游示范点、以龙和渔业园为代表的生态渔业旅游示范点、以六春湖景区和灵山江沿线为代表的运动休闲旅游示范点、以庙下红军古道为代表的红色旅游示范点、以沐尘为代表的畲族风情旅游示范点,着力打造六春湖景区、龙游花海省级田园综合体、中黄3号茶旅综合体、“神农谷”中草药田园综合体等农旅综合体项目。提升打造溪口古镇、湖镇古镇,深化推进张家埠等省级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保护利用。提升打造横山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加快培育溪口、社阳省级游风情小镇。建设横山富硒小镇、三门源民俗文化小镇、溪口竹海风情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依托龙和渔业园,打造集休闲、娱乐、科普于一体的农旅结合田园综合体,积极建设休闲渔业基地,打响休闲渔业品牌。整合美丽村落的生态、产业、人文等资源和禀赋,或单打独斗,或村村联手,或与景区结盟,创建一批a级以上村庄景区。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节庆活动品牌,精心培育节庆旅游、养生旅游、自驾车旅游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推出龙游特色旅游工艺品和伴手礼。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拉动龙游发糕、莲子酒、黄花梨、柑桔等特色农副产品及加工品销售。

  大力培育美丽乡村夜经济。重点探索“1248”乡村夜经济路径,把美丽乡村夜经济打造成百亿级新兴产业。“1”即以打造全市乃至全省美丽乡村夜经济先行标杆县;“2”即以“衢江走廊”和“灵山江走廊”为依托,建成以光影、动感、活力、娱乐为主调的“衢光之夜”美丽乡村夜经济示范带和以静谧、康养、黑夜、自然为主调的“星河灵畔”美丽乡村夜经济示范带2条示范带;“4”即打造以红木小镇、小南海镇区块、省级花海田园综合体、溪口历史文化名镇为核心的4大美丽乡村夜经济核心板块;“8”即到2022年,打造8条美丽乡村夜经济精品线路,每年打造四条精品游线;同时培育一批“乡味浓、夜景美、赏购乐、美味足、品牌靓、功能全”的美丽乡村夜经济精品村。

  7.大力发展康体养生产业

  依托龙游区位优势和生态禀赋,大力推进森林康养基地、中药材康养基地、康养登山步道、绿道等项目建设,加强康养产品建设,构建完善康养文化体系。聚焦“养心、养生、养老”三养体系,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中医药康养、运动康养、文化康养、田园康养及康养地产等配套产业,开发形成休闲运动基地、森林康养基地、疗(休)养基地等一批康养项目,引进医疗、养老、健康管理、护理、康复、保健、疗养、体育健身等企业和项目,推动康养人才、技术等高端要素集聚,着力把龙游打造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和现代“康养福地”。发挥山区生态优势、林地空间优势和农林业资源优势,以富硒食品和药食同源食品为重点,以食疗养生为出发点,结合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开发一批康养食品,推广一批康养美食体验食谱,积极打造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

  8.加快发展乡村信息产业

  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农业生产、流通营销、行业监管、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领域核心业务数字化应用,全面提升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农业生产管理数字化应用,重点推进数字农业工厂、数字牧场建设,推动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推进农产品流通营销数字化应用,积极参与“网上农博”等电商平台建设。推进行业监管数字化应用,构建肥药“进-销-用-回”的数字化管理体系,落实“乡镇公共财政服务平台 一卡通”建设。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应用,加快“浙农码”推广应用,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乡村延伸。强化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将互联网、数字化知识技能纳入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9.建立健全综合服务业

  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统防统治、烘干收储、农产品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发展养老托幼、环境卫生、婚丧礼仪、修理装饰等生活性服务功能,开发多样化、个性化服务产品,推动农村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升级。到2025年,新增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0家以上。

  10.加快开发资源环保业

  挖掘利用生物质能,发展乡村资源回收和循环经济等产业,推进畜牧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秸秆、投入品包装物、地膜等农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到202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

  (二)构建完善特色农业生产体系

  1.全面加强耕地保护利用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工作。全县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总量严格按照上级下达的保护任务落实。针对全县永久基本农田严格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不断完善耕地保护和管理新机制,强化政策性保护。深入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土壤污染监测预警体系。“十四五”期间,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5万亩。持续推进大棚房、永久基本农田内经营性花木种植等问题整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14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