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挂钩“亩均论英雄”,探索“能源减负”。
坚持标准地市场准入,以单位能耗增加值为准入依据,规范项目引进。挂钩“亩均论英雄”,对能耗水平下降或者未达标的企业项目进行降级,倒逼企业不断提高用能水平。要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尤其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制定并实施区级补助政策,探索清洁能源消耗定量奖励机制,切实缓解工业企业用能压力,在能源总量控制上为企业减负。
(6)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健全节能监察体系
加强节能法律法规标准及有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要在现有重点耗能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平台基础上,推行能源计量数据的在线采集、实时监测。做到预防与控制相结合,优化、协调、整合节能执法资源,加强部门联动,必要时可以采取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
(7)推行用能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
在“十三五”用能量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加快完善转让和交易制度设计,制定出台配套的技术标准体系和实施细则。建立全区企业(项目)用能量交易和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平台。实行新增用能量或新上项目的用能指标核定制度,有序推进现有用能存量有偿转让和交易,建立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与用能总量指标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用能总量动态平衡机制,以确保地区用能总量不被突破。
5.建筑节能
提升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水平。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十四五”期间,临安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提高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的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推行绿色建造方式,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的绿色建造。加大绿色节能建筑发展,推进既有建筑绿色节能改造,提升既有建筑能效水平。推进绿色建筑与建材协同发展,完善绿色建材产品标准和认证评价体系,装配式建筑率先采用绿色建材。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消费比重。到2025年,绿色施工达标率90%以上。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立绿色建筑统一标识制度。推行绿色建造方式,推动建立建筑业绿色供应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编制实施建筑领域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专项行动方案,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建筑业领域率先达峰。
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及产品。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和居民住宅中推广高效节能产品。严格执行国家及省建筑节能标准,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在新区建设和大型公共建筑建设中,适宜地区积极应用分布式能源,实现冷热电三联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城市运行成本;适宜地区采用地源热泵技术,建立地源热泵供暖系统和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加快发展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推进太阳能供应生活热水和供暖,开展太阳能与地源热泵相结合的试点工程示范。加大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门窗、供热制冷、照明等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大力推广节能利废建材和符合建筑节能标准和相关国家标准的新型墙材。重点推广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外墙与屋面复合材料,绿化遮阳、通风散热和变形储热技术,采用中空玻璃、低辐射玻璃、太阳能控制玻璃,低导热率的间隔条以及断桥、复合、加设空腔等技术,限制玻璃幕墙的使用。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十四五”期间,临安区继续贯彻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政策,加大既有建筑墙体围护结构改造和采暖、空调等技术改造工作。对现有公共建筑、宾馆、饭店、大型商场等中央空调系统及配套供、用能系统,推广智能化控制、变频装置、新风装置、冰蓄冷装置等,因地制宜推广太阳能节能技术、地源热泵节能技术,提高各类建筑整体用能效率。
可再生能源一体化建筑示范工程。到2025年,新建建筑中需采用可再生能源;大力推广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重点建设一批地源、空气源等热泵供热制冷、太阳能采暖照明、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一体化建筑示范工程。
6.交通运输节能
充分发挥临安区公路及管道运输优势,合理配置运输资源,提高交通运输能源利用的整体效率,推进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普及太阳能路灯、太阳能交通信号等。“十四五”期间,交通运输领域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5%。
推进构建现代智能交通体系建设。顺应“外联内通”网络化要求,以构建市域干线公路网为重点,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对外快速通道,完善对内交通干线,建立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骨架,干线公路为基础,干支相连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开发、推广、应用以现代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智能交通系统,如城市交通流动态管理系统、车/船载导航系统、车辆跟踪系统、货运配载信息系统、船舶运输管理系统、车辆/船舶救援系统、车辆自动收费系统等技术,逐步提高运输系统效率。建立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运输监控平台以及维修救援网络,形成运输一体化服务保障体系。
推广应用交通节能技术。积极推广使用交通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抓好节能示范企业的试点工作,发挥节能技术应用创新的示范作用。加强车辆节油管理,引导运营车辆采用电动汽车;引导驾培机构推进模拟器和电动环保教练车教学;引导客运车站推广应用高效节电照明新光源和新装置。大力推广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水泥路面破板再生利用、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等技术,有效地利用再生资源。
加强交通节能管理工作。各级交通管理部门要掌握行业运量、运力、施工作业多种因素变化情况,完善能源计量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建立起有效的节能考核体系;依法加强节能监督,对耗能设备实行严格的计量管理。交通用能单位应当加强生产调度指挥,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和能源消耗定额管理制度,提高车辆实载率和船舶载重量利用率以及施工机械的使用效率。全力构建政府推动、企业行动、上下联动的交通节能考核运行机制。
加快技术改造。采用新型高效电力机车,提升纯电动车的比例(特别是公交车)。适度推广应用太阳能、燃料电池、生物质柴油、液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加强交通领域供能设施保障体系。完善充电设施建设。按照“桩站先行、适度超前”原则,构建以共用或自用为主体、公用为补充的客货运车辆充电设施体系,建设与货车、市政环卫车辆充电需求相匹配的充电桩。强化lng加液设施建设。充分发掘现有lng加液站供能保障潜力,支持具备条件的公交配套lng加液场站向社会开放;将主要货运通道、中重型车辆集中停放地、码头等地lng加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燃气专项规划。
引导出行方式绿色化。结合新一轮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实施意见,大力推进公交服务网建设,加快城乡公交、区域公交一体化发展。推动轨道网、公交网、慢行网三网融合。实现长途客车站、铁路客站、码头客站与地铁或新能源公交车以及公共自行车的顺畅衔接。推进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加强公交路权优先保障;强化公共交通智慧化管理和调度能力,提升公共交通准点率和换乘便捷度;全面提升公共自行车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公众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到2025年底,力争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