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高起点统盘规划职业教育发展布局,保持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的大体相当,同步规划拓展职教资源,调整优化区内各中职学校的专业布局,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家纺服装等领域重点建设一批专业特色显著、专业竞争力突出、专业服务力优质的高水平专业。临平职高以智能制造、计算机信息、交通运输类专业为主体;乔司职高以服装时尚、建筑工程、汽车服务类专业为主体;商贸职高以财经商贸、文化艺术、公共管理与教育类专业为主体;塘栖职高以人工智能、现代旅游、新能源新材料类专业为主体。各校之间逐步形成定位准确、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各有所长、有序发展的专业建设新格局。推进职教资源扩容,加强区内职业学校与省内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合作办学。力争到2025年,新建开发区职高、改扩建乔司职高、塘栖职高等3所学校;成功创建省级高水平中职校1所、省级中职高水平专业3个,省级现代化中职校2所。
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学校教育与行业产业的对接,与专业能力标准的对接,与生产过程和工作岗位的对接,全面落实国标和省标,科学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1 x”证书融通试点改革。全面推行企业、高校、中职三方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站位专业发展前沿和专业新技术应用,大基建、大投入完善现有中职学校教学场地、实训基地与设施设备的建设与改造,按照“需求导向、高端定位、服务产业、校企共享”要求,多部门联动建立与区域发展特色相匹配的融创新创业实训基地、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职业体验基地为一体的“三融基地”。落实省市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意见相关要求,鼓励职业高中参与产教融合试点项目建设,对参与、支持产教融合试点的企业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推动企业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和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责任。到2025年,全区“1 x”证书试点达18个,培育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产教融合联盟)2个以上,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个以上。
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以省中职“双高计划”建设为抓手,高标准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实施中职教师赋能计划,探索“双师型”教师引进与培育的灵活通道,完善技术技能教师的激励机制。鼓励中职学校引进大师、工匠、企业优秀技术人员以及民间工艺大师等到校兼职任教,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提高兼职教师劳务补贴标准,落实技能大师工作室资金支持政策。到2025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91.5%以上。完善技术技能人才激励机制。比照省市相关规定,制定分级分类技能大赛“夺牌”专项奖励政策,加大对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的奖励支持力度。鼓励职业高中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将职业体验活动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到2025年,建成4个以上区级职业体验中心。
6.特殊教育全纳深融。以“充分保障儿童利益”为原则,优化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安置、教育教学、教育评价等教育pg电子官方的服务支持体系,为临平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筑基赋能。
完善特殊教育保障体系。以轻度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集中教育、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为原则,形成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特融通、医(康)教结合的15年免费特殊教育体系。优化多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建设完成区域医(康)教结合、送教上门的智慧管理多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实施对所有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学生的教育质量实名制追踪与监测。
深入推进融合教育发展。落实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建设,健全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工作机制,加强巡回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和随班就读普通学校特殊教育专职教师建设。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特殊教育事业,提升特殊教育津贴,在职称评定和绩效工资待遇方面予以倾斜。规范资源教室运营,创建资源教室工作品牌。到2025年,累计创建市合格资源教室40所,市示范性资源教室10所,打造卫星班学段链,实现特殊教育学校“卫星班”学前、义务及职高三学段全覆盖。
提高特殊教育课程建设质量。以特殊教育“零拒绝、全覆盖、深融合、高质量”为行动纲领,构建各学段衔接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推进以个别化教育为核心的课程实施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促进残疾儿童少年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适应岗位要求。有序实施特殊教育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及“智慧特教”校本课程。到2025年,建成符合特殊学生就业的区级职训基地不少于3个。
7.终身教育持续发力。以未来社区教育应用场景建设为导向,完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推动“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构建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优化拓展终身教育学习资源。健全完善社区教育委员会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整合各相关职能部门与企事业单位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工作。明确社区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组织、协调、管理和评估等相关要求,做到学习组织共建、学习设施共筑、学习资源共享。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教育功能,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民俗馆、科技馆等各类公共设施面向社会免费开放。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向市民开放学习场所和设施,为市民终身学习提供便利。
完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体系。加强镇街社区教育学校和村社市民学校建设,有效整合、优化各类社区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社区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打造“一镇街一品牌、一村社一特色”社区教育品牌。开展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文化家园)工作,培育一批市级成教品牌项目,建立一批示范性培训基地、体验基地,建设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专兼结合、适应需要、富有特色的社区教育师资和管理队伍。到2025年,创建区级社区教育(终身学习)品牌项目3个、示范学习型社团10个、示范性培训基地、体验基地3个,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要。
推进市民数字化学习。加强终身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建设,整合各类数字化学习平台和学习类公共资源,完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和信息互动三位一体的移动学习客户端。丰富数字化学习平台功能,提高用户体验,努力打造内容多样、形式多元、结构多层的市民终身学习资源中心。推进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工作,通过市民终身学习成果学分认定积累,实现不同类型教育成果的相互认证和转换,激发市民参与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对接未来社区建设,打造贯通时时、融汇处处、面向人人的高品质未来教育。开展老年人群教育服务,新建一批老年学堂,探索社区“共学养老”新模式。到2025年,建成区级示范性老年学堂10所,经常性参加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35%以上。
(二)关键领域改革
1.深化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完善政府教育工作评价、绿色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机制,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推进党委、政府科学履行教育职责。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强化教育领域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完善对部门、镇街、平台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机制,强化基础教育生态监测,力争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指数达到80以上。严禁片面以升学率为标准衡量考核学校、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