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进杭州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

  协调解决跨边界、跨流域的重大环境问题,形成共同治理区域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局面;形成一体化、多层次、功能复合的区域生态网络;积极参与建设钱塘江生态走廊,构建钱塘江流域生态保护一体化,推进钱塘江流域的全流域生态治理水平,打造具有世界级自然和人文生态魅力的滨水区域。

  (三)健全联防联控机制

  加强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和联防联控,强化重大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实施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加强固废危废污染联防联治,推动固体废物区域转移合作;跨区域联合执法、联合监测、重大事项联合审批、环境保护联合宣传等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常态化。

  十二、深化改革创新、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强化数字赋能,建设合理高效的保障机制,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加快补齐能力短板,构建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循环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健全环境治理责任体系

  建立严格高效的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全面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健全积极有效的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全面推行企业“环保码”;培育规范开放的环境治理市场体系,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优化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治理模式,加大ppp模式在环境治理等基础性建设项目中的推广应用,开展以总量争取、配额分配为重点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打造活力畅通的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建立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推动环保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监管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引导环保组织规范化、专业化运行。

  (二)强化环境政策标准体系建设

  积极参与浙江省、杭州市行业和企业层面环境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完善环境保护技术政策,针对排污许可证、空间管控、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等新的领域抓紧制定配套技术规范,建立重点行业绿色生产技术规范,制定和完善餐饮服务业、移动源污染监控和防治技术政策;优化环保投融资和绿色贷款政策,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财政投入、绿色贷款逐年提高;贯彻落实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杭州市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要求,提交年度生态专项资金投入绩效评估报告。

  (三)深化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改革

  全面实施“区域环评 环境标准”改革,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制度;深化环评“领跑者”制度,完善环评审批一次告知、领办代办等服务举措;深化生态环境领域“证照分离”改革,拓展“网上办”、“掌上办”服务功能;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约束制度体系,推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排污许可制度衔接;积极参与全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问题发现机制,完善社会监督和整改督办机制,落实公益诉讼制度;完善企业治污正向激励机制,对优势企业、优势项目在环境资源、能源要素指标上给予重点保障;持续深化“三服务”活动,完善“专家顾问团 科技培训 社会化推广”的生态环境技术帮扶机制;积极推进跨部门、跨区域各部门监管信息共享,深化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实现环境污染问题线索互通、案件共查。

  (四)健全资源高效利用制度

  实施最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完善自然资源调查、确权、监测、评价和信息共享制度;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体现资源环境稀缺性的价格形成机制。

  (五)智能化生态环境建设水平

  推进“智慧环保”建设,构建集生态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控为一体的“生态环境大脑”,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打造全市领先的生态环境智慧管控平台;重点开展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大气污染协同控制、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生态环境智慧化监控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严格执行固废处置转移联单制度,实现固体废物管理台账、转移联单电子化;强化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健全和扩展大气、水、生态、噪声、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统筹优化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生物生态监测能力建设,加强遥感技术应用,构建水生态质量监测网络;推进工业园区智能溯源,推进重点工业园区集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应急联动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监控系统建设,开展园区特征污染因子监测分析,建立溯源基础数据库;推进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建设,积极搭建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促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推广。

  十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层层分解规划任务,全面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滨江建设年度考核目标责任制;以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平台、重大项目为抓手,推进规划落地;把规划执行情况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共同推进规划实施。

  (二)强化投入保障

  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形成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财政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金多元投入格局;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领域。

  (三)强化科技支撑

  加大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加强区域大气等重点生态环境问题对策研究,在“无废城市”建设等领域掌握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产学研合作专业平台,推动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四)强化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社交平台和数字媒介等各类媒体,加大规划的宣传力度,激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充分发挥公众和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强化社会公众参与,建立规划实施公众反馈和监督机制。

  (五)强化评估考核

  围绕规划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方位评估总结;开展规划执行情况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及时调整工作安排和任务计划,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十四、重点工程

  坚持问题和质量导向,以问题带任务、任务定项目,根据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设定项目,“十四五”期间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主要在绿色发展、环境质量改善(温室气体、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固废环境)、生态保护与风险、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等领域实施28项重点工程。

  表4 “十四五”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88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