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定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乡村振兴的“沛县模式”。在发展导向上充分体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理念,在指标设置上体现更高标准,在推进进度上更好体现在苏北地区领先、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局部实现全省领先,最终实现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追求。力争经过5年的建设,将沛县建成中国乡村振兴样板区、江苏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现代化绿色农业示范区。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实现乡村产业体系健全完备,乡村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乡村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乡村产业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农业质量效益迈上新台阶。推动农业项目建设,不断扩大农业产业规模,效益不断提升。到2025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0元。在现有基础提高46%。
——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以拓展一二三产业融合为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合理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将田园风光与农耕文化传承、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到2025年,优质食味稻米种植比例达到80%,设施园艺比重40%,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比重98%,设施渔业比重80%,休闲农业旅游收入超过6亿元。
——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新格局。农业园区规模不断扩大,打造农业产业化升级版,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不断提高。到2025年,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比重达到80%,家庭农场数量达到2262个,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数达到3000人次。
——农业绿色发展得到新提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构建农牧结合的新型产业体系、投入品减量化施用的新型生产体系、农业废弃物新型综合利用体系。到2025年,“两品”面积占食用农产品面积比例70%,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7%,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积占比90%,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6%,农业生产、生态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农业装备科技得到新改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同推进农业生产技术创新、经营方式创新,完善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农业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加强推广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农业装备升级提升。到2025年,高标准农田比重9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92%,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78%。
表2-1:沛县“十四五”农业发展指标体系
指标名称 单位 2025年目标值 2020年本底值
一、农业产出效益
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亿元 175 126.3
2.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元 32000 21899.9
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优质食味稻米种植比例 % 80 65
4.设施园艺比重 % 40 38
5.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比重 % 98 97
6.设施渔业比重 % 80 60
8.休闲农业旅游收入 亿元 6.4 3.6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
9.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比重 % 80 60
10.家庭农场数量 个 2262 2012
11.培训职业农民数 人次 3000 3000
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3.“两品”面积占食用农产品面积比例 % 70 68
15.秸秆综合利用率 % 98 96
1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97 95
17.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积占比 % 90 85
18.林木覆盖率 % 26 24.15
五、农业设施装备和技术水平
19.高标准农田比重 % 92 72.78
2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92 83
2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98 96
22.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 % 78 70
第三章 农业产业发展引导
一、农业产业发展架构
沛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构架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巩固提升传统型农业基础产业,重点突出特色产业,扶持发展农村新兴产业及农业生产性服务行业,构建“1 3”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框架体系,加强现代农业产业链体系协调发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1”——做强做优农业主导产业:绿色稻米;
“3”——做精做特三大特色产业:高效园艺、生态肉鸭和健康水产。
二、突出发展四大产业
以绿色稻米为基础,高效园艺、生态肉鸭和健康水产为特色,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强农产品加工,拓展休闲农业产业,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农业特色产业链。
(一)绿色稻米产业
总体思路: 尊重市场选择,选择食味优质化、区域差异化稻米品种,集聚粮食优势资源,从“各自为战”转变为“联动发展”,强化稻米生产、加工与销售等环节,从产业链前道、中道以及后道三个层面,做实粮食产后支撑,做强粮食精深加工,做活粮食特色服务,积极推进“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发展,有效实现粮食产业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沛”字号粮食品牌。
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县建成优质稻米基地20万亩。使用“沛”字号品牌标识的大米年销量突破1亿斤。良种覆盖率达100%,标准化种植面积80%以上,轻型化节本增效技术覆盖率达8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面积达到98%以上,稻麦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率达到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