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防汛抢险实战经验有待提升,防汛物资储备与防汛管理需求差距较大,防汛监督管理力度不大,防汛督察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1.4.4 水务综合管理的能力和水平需继续提升。

  现代水务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创新不足,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水资源管理精细化不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细化;河道、堤防及涵闸等水利设施严格管控和在线监测系统尚未全面形成,河湖监测能力不足,河(湖)长制工作机制和分级责任落实和监督不到位,水生态水环境管理还有待增强;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水务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尚不成熟。

  智慧水务刚刚起步,水务信息基础设施对水务管理的支撑能力明显不足,资源共享开发应用体系尚未建立,不能适应水务行业强监管的需要。

  二、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都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把水利摆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之首,作出了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部署。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对持续增强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水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时代契机。

  2015年9月24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天津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天津市市委、市政府决定撤销宁河县,设立宁河区。撤县设区将为宁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招商引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资源,是宁河融入天津城市发展大格局、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深入推进的当下,宁河区位、生态、人文条件等优势比较明显,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转移,加强区域产业协同、环境治理、交通一体化等领域合作,打造京津冀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等方面面临大好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天津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主要节点、“一带一路”倡议的交汇点,宁河接壤滨海新区,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的确立,使“滨城”对宁河的辐射带动力更加强劲,为宁河借势提升城市品质品位、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带来了千载难逢机遇。也为宁河推进国际产业、贸易和科技合作,由区位边缘转变为市场前沿和发展前沿拓展新空间。

  宁河区拥有明显的地理区位、国家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区内河流、水渠纵横交错,河湖、湿地资源丰富。但发展优势明显的同时,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逐步扩大、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水生态水环境压力突出,防洪减灾和河湖湿地等保护任务非常艰巨。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的精神,牢固树立并切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抓“一带一路”倡议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契机,把宁河的新格局融入到天津、京津冀、全国的大格局中,实现生态环境建设领跑全市、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全面建成“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宁河”建设目标,使宁河尽快建成为京津冀地区的现代产业的新兴区、生态保护的标杆区、协同发展的示范区、全面小康的先进区。迫切需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超前谋划水务改革发展,全面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构筑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2.1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亟需提升水务保障能力。

  水务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领域,按照“标准较高、工程齐全、设施配套、功能完善、运用灵活”的要求,着力补齐水务建设短板。保障城乡水资源供给,优化配置外调水、地表水、再生水,科学用好水资源。巩固完善防洪防涝体系,提高城乡供水保证率,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提供安全保障。现状蓟运河、还乡新河和潮白新河等承担防洪任务的部分河道尚未彻底治理;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大,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排水形势依然严峻。

  2.2 建设“美丽宁河”及生态宜居新城,亟需加强水生态环境建设。

  在宁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中提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现代化“美丽宁河”。严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做好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和持续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的要求。

  在“十四五”时期,宁河区亟需加快推进河湖保护与水环境综合治理,“治污、修河、调水、开源”多措并举,积极防治河道污染,增加河湖和湿地生态用水,保护湿地景观,改善河流水质状况,限制深层地下水开采,使水务工程与景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有机融合,构筑与“美丽宁河”绿色发展定位相适应的水生态环境体系。

  2.3 加快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亟需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战略举措。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城市发展原则,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宁河区乃至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更应严格水资源管理,以水定人,把水资源要素作为经济布局、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中重要的约束性、控制性、先导性指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和消费体系。将治水思路从注重水资源开发转到注重水资源节约、保护与优化配置上来,切实加强水资源与河湖管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2.4 推进依法治水和科技兴水,亟需提高水务综合管理水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26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