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4月20日在南阳市宛城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宛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樊 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1年及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亲临宛城为强大动力和精神激励,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抢抓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大机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抓产业发展和城市更新,带动全局工作新提升,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1年,全区生产总值366.6亿元,同比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6%,其中项目投资增长24.7%,位居全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增长13.9%;全年新增“四上”企业99家,创历史新高;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额完成任务。
这一年,我们大抓项目强支撑,增添隆起动力。
2021年,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01个,完成投资193.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35%。精准谋划扩存量。医圣祠文化园、南阳动车运用设施工程等13个项目成功纳入国家、省“十四五”规划;谋划省重点项目21个,较上年增长2.3倍。大力招引提增量。处级领导、区直部门、乡镇街道全面发力,省市“三个一批”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2个,总投资206亿元,中瑞智造产业园、洁达环保等21个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加快建设促质量。创造了单日完成投资500万的“高铁棚户区速度”、29天主体工程封顶的“仲景书院速度”、50天从选址到开工的“利民科技速度”、半年时间从开工到投产的“中鑫新能源速度”,项目建设提速增效、投资强度前所未有,全省第二期“三个一批”全市开工仪式在我区举行,项目考评跨入全市第一方阵。
这一年,我们壮大产业促转型,蓄足隆起态势。
先进制造业加速崛起。工业投资增长26.7%,主导产业发展后劲十足。新认定一通防爆等“专精特新”企业10家,“企业倍增计划”成效初显。开发区建设跑出“加速度”,10个重点工业项目全部开工,规上工业产值增长20%,全市开发区评估排名第三。现代服务业稳中提质。注册电商主体达1553家,增长180%,网络零售额全市排名第2。众兴物流园、万德隆物流配送中心分别被评为省级电商物流示范园、冷链物流示范园。现代农业增产提效。新建高标准农田6.5万亩,粮食总产达9.5亿斤,创历史新高;小麦平均单产达502.9公斤,居全市第一。获评全国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新增农民合作社30家、家庭农场80家,新培育市级农业产业园2个。特色产业势头强劲。张仲景医药文化产业集聚区内中药材贸易企业、商户达282家,中医诊疗机构达45家,融中药材贸易和中医药健康服务为一体的特色商业街区初具规模。
这一年,我们精耕城市提品质,展现隆起形象。
城市建设提速提质。城市更新进展迅猛,9大城市更新片区一个月时间包装完成。率先启动中心医院西城市更新项目,230户房屋10天签约清零,实现南阳城市更新“第一拆”,双隆公寓顺利爆破,实现南阳城市更新“第一爆”。投入资金3000余万,改造老旧小区39个。投入资金14.1亿元,拆除民房830户、公建单位23家,护城河征迁任务全面完成。停滞多年的温凉河安置房项目开工建设。城市管理走深走细。数字城管结案率达99.7%,位居全市第一。强力开展“1050”专项攻坚行动,拆除违建1000余处,清理征迁遗留22处,拆除大型广告牌、亭棚1400余处,清理垃圾3万余方,安装维修路灯5300余盏,整修破损道路400余处,提升围挡2.5万平方米,连续两次荣获市级流动红旗,“五步工作法”被树为全市典型。美丽乡村宜业宜居。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近1万户,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四好农村路”建设质量不断提升,获省“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示范县称号。
这一年,我们靶向发力优生态,厚植隆起底蕴。
空气质量持续优化。全年优良天数达到266天,pm10、pm2.5浓度均优于市定目标,实现“两降一升”。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开展唐白河水系污染专项治理,严控畜禽养殖污染,市控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标准以上,获奖补资金240万元;7个乡镇集中供水达标率100%,中心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绿色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完成造林面积7500亩,栽植苗木20万余株,每个乡镇均打造农田林网示范方3000亩以上。
这一年,我们深化改革促开放,培育隆起沃土。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入推进“放管服效”改革,“宛美帮办”工作经验全省推广。设立村级服务站点215个,实现“就近办”事项2530个。在全市首创建筑许可“三段式”办理,工程审批时间压缩80%。深入实施“万人助万企”,首创性实现5万家市场主体5000名机关干部全包联,“六心”服务落细落实。营商环境评价位列全省27位、中心城区第一。重点改革任务全面落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市先进。区教体局、三中教育集团被树为全省集团化办学改革典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化,175个行政村、45.5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全部登记赋码,培育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25个。创新活力加速涌动。技术合同成交额登记达4.6亿元,居全市第一;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市级创新平台8个,入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