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富民产业。坚持以产业兴旺赋能乡村振兴,稳定辣椒、烟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业种植面积,加大配套加工企业引育力度,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推动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实施畜牧业扩群倍增工程,推进牛羊新型主体提升项目,支持鑫地牧业肉牛养殖、东方希望生猪养殖等项目建设,争创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养牛大县。巩固提升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六基地两工程”建设成效,全力打造经济廊道、富民廊道。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作用,不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争全年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以上。
建好和美乡村。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纵深推进全省乡村建设“184”行动,做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软”“硬”兼施,为乡村振兴打牢坚实根基。积极推进规划编制,理清村庄发展思路,编制完成69个村庄规划。强化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全面提升农村用水安全。持续推动农村公路由“通”向“好”转变,全年修缮“砼返沙”乡村道路20公里以上。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建污水处理设施9处、垃圾分类处理站8座,实现由“净”到“美”,刷新乡村“颜值”。
(四)厚植文化优势,丰富旅游内涵。以全市文旅融合发展“1 3 4”工程为引领,不断深化“文化渑池”首位战略,以文带旅,以旅促文,助推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聚力打造仰韶文化高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全力推进仰韶考古圣地“七个一”项目建设,确保“一馆”4月底前开馆迎客,“一区”6月底前完成主体结构,“一居”“一村”12月底前基本建成,“一园”年内开工,整体项目2025年实现大头落地。积极配合省、市做好仰韶文化申遗工作,高标准办好研学周、仰韶论坛等“一学”“一节”活动,着力打造国际仰韶文化交流共享平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大遗址研学精品工程。
走好文旅融合发展路子。以“产业旅游化、旅游产业化”为路径,倾力打造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加快仰韶酒庄·仙门山国家5a级景区创建,发挥仰韶酒庄“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品牌效应,全面深化酒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古秦赵会盟台修复提升,实施刘少奇旧居安防工程等文物保护项目,进一步增强文化内涵。积极整合黄河丹峡、仰韶大峡谷、阳壶古道、赵沟古村等文旅资源,打造精品路线,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持续办好魅力仰韶行、杏花节、红叶观赏节、元气登山节等品牌旅游活动,丰富旅游业态,优化产品供给,打造核心ip,进一步集聚人气、拉动消费。
(五)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宜居水平。坚持“前瞻谋划、科学规划、片区融合、特色彰显、品质提升”,促进中心城区提级扩能,持续提高城市发展活力。
全力以赴抓创建。一体推进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持续开展“四乱”治理、一盔一带、市容市貌等专项整治行动,着力打造整洁、有序、文明的城市环境,以良好风貌迎接考评。坚持以创建促提升、以示范强引领,大力推进道德模范、“最美仰韶人”等评选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形成共振效应,让城市更有温度、更加文明。
循序渐进促更新。加快路网建设,新华大道上半年建成通车,金信路年内全线贯通。推进旧城改造,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优化居住品质,新改造提升老旧小区9个。完善基础设施,新建、改扩建中型停车场2个、特种车辆停车场1个,增加车位500个以上,有效缓解“停车难、停车乱”问题。增强城市韧性,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排水管网综合提升、城区供热提升改造工程,开工建设第三生活污水厂及城区东部污水管网项目。强化数字赋能,加快“智慧城管”转型升级,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力争实现“一网通管”。
融合区域育特色。以景仰路为纽带,连通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仰韶文化对外展示窗口,建设北部城区仰韶文化标识区。加快老城文化街区建设,开建马骐剧场,谋划党性教育学院,统筹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让老城焕发新活力。推进中房智慧康养项目,谋划实施涧河水街项目,推动城南片区在休闲康养业态上实现新突破。依托户联小镇,全面整合县域内物流、农贸、快递、电商等业态,打造东部物流集散地。
(六)筑牢生态屏障,保护绿水青山。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全力抓好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以高品质生态支撑高质量发展。
落实黄河重大战略。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理念,加快推进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高质量项目助力沿黄生态保护。认真执行“河长制”,动态清零“四乱”问题,统筹推进“四水同治”“五水综改”,合理高效利用黄河水资源,深入开展流域岸线环境、入河排污口等专项整治行动,努力实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
狠抓污染防治攻坚。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稳定向好三年行动计划,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持pm2.5与臭氧联防联控,力争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重超过76%,重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1%以下,再创国家空气质量二级达标县。强化黑臭水体治理,开展美丽河湖建设,推动涧河吴庄、塔尼出境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持续做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100%。保持环境污染防治高压态势,以“零容忍”态度全面排查、坚决取缔“散乱污”企业,确保全面清零,严防“死灰复燃”。
守牢生态保护红线。纵深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秋风行动”,所有任务上半年全部完工,还清历史欠账、根治生态伤疤,实现矿山资源规范开采、合理利用、有序治理。扛牢林草生态资源保护责任,聚焦全县违法侵占、破坏林地图斑,分类整治、全力攻坚,确保按期销号。全面落实“林长制”,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完成营造林16000亩。加快实施水土保持工程项目,改造坡耕地3000亩。推进总投资6221万元的山洪沟综合治理项目,有效提升山洪灾害防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