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聚合升级智能制造业。围绕郑州市“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算力之城、钻石之城、超充之城、量子之城,推动形成1个万亿级、5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实现电子信息7000亿元、新能源汽车5000亿元产值规模”的目标,依托二七经开区大力招引智能网联、汽车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上下游链上企业,加快中电科芯片集团汽车电子生产基地、七一三军民融合产业园等先进制造项目落地。支持华智龙人工智能研发生产、爱智途智能中控装备生产等项目尽早投产,中视万利绿色云计算数据中心、领航机器人末端智能装备生产基地等项目尽快开工。积极对接河南省“汇贸恒通”全球贸易信息交流平台,谋划建设二七“产业大脑”,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平台试点样板。力争引进2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制造业项目、6个投资1亿元以上的高质量产业项目。大力开展“智改数转”行动,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2个以上、绿色化改造项目1个以上,完成20家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
四是延链突破现代食品业。持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加大对花花牛乳业、顶津食品、顶益食品、华中食品、仟吉食品等骨干企业的支持,培育壮大乳制品产业、健康营养型饮料产业、健康方便食品产业、休闲食品产业等上下游产业集群,积极布局特殊食品、宠物食品等食品行业细分赛道,努力打造“国潮国货”,在“食”字号、“原”字号向“健”字号、“药”字号、“妆”字号转变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总投资10亿元的康师傅饮品中原区域总部投产运营,花花牛智能科技产业园尽早开工,大有微生物创新产业园、华中食品扩产项目早日供地,力争现代食品工业增长12%以上。
(三)深化改革开放创新,积蓄强劲发展动能
一是强化创新驱动。过去的一年,郑州市人口增量全国第五,在校大学生数量达133万人、全国第二,积极推进中原之光和曙光8000等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香港大学等6所全国知名院校郑州研究院和1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相继落地,省市23家规模达2800多亿元的产业基金相继成立,“郑好融”“郑科贷”等金融支持平台相继启动。我们要统筹用好这些人力资源、科研资源、资金资源的支持,整合我区中船七一三、中航郑飞、中核核五院等军工科技,老信大、老郑大、机械研究所、国家电网河南九域腾龙等大学院所的科创资源,郑州大学附属医院、郑州铁路局集团公司等诸多科研建设应用场景,推动要素集约协同、产业生态融合,不断培育和招引更多更好的战新产业、信创项目在二七落地发展壮大。力争新增省级研发平台8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5家、专精特新企业1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70%。推动科研成果转换应用,力争技术合同登记额突破50亿元。
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实施营商环境优化行动,切实转变服务理念,打破利益藩篱,摒弃“官本位”“权本位”思想,深入推动“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转变。推进“极简审批”“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新增高频“一件事”10个,推动100个“跨省通办”事项线上线下同步运行,实现“免证办”事项550个,升级打造“美好政务”实体大厅,持续优化“10分钟政务服务圈”。有序推进区级国有平台公司改革,加快实现四个转型,全面提升五项能力,围绕业务布局有效整合资产,构建“一级强、二级专、三级活”的组织管控体系、内循环业务体系。深化开发区改革“后半篇”文章,更好发挥二七经开区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增强预期、提振信心。持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助企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扎实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常态化开展“四项对接”,支持企业做优做强,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市场主体稳定在19万户,新增“四上”企业110家以上。
三是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郑州开放创新联动区二七片区制度创新共试、改革赋权共享、政策措施共用,最大限度释放集成优势和辐射效应。围绕对外经贸发展、开放平台建设,用足用好出口信保、进口贴息等扶持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以“境内线上对口谈、境外线下商品展”等方式争取市场订单,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力争全年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3%,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完成7350万美元以上。实施跨境电商优势再造行动,依托致欧科技、名扬窗饰等本土企业品牌效应,嵌入重点产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产品出海、品牌出海,力争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45亿元。
(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加快城市提级扩能
一是有序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围绕“一核三轴五区”城市更新空间布局,谋划实施一批街区改造、市政提质、空间修复、产业转型等城市更新项目。重点抓好二七商圈、粮二库片区、新大方智能产业综合体等总投资580亿元的20个续建新建项目,年度完成投资80亿元。加快智慧物流产业园、鸿鹄科技产业园、同位素科创园、火车站周边地区更新改造等产业类更新项目完成入库,力争新入库项目10个以上。实施资源资产盘活行动,持续释放闲置低效土地、楼宇、底商的发展空间,力争盘活商务楼宇6.8万平方米以上,盘活商业底商18万平方米以上,培育招引总部项目8个以上。
二是全面提升城市建管水平。完成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编制报批,优化完善用地布局和空间结构。持续提升市政配套水平,新建续建市政道路36条,新增通车里程30.6公里,加快推进郑启线等高压线迁改、新城变等2个变电站输电项目。实施46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万个以上。持续开展“郑路平”“郑点亮”专项行动,完成道路中小修1.5万平方米,主干道亮灯率98%以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质提速乡村振兴,加快台郭、郭小寨等3个和美乡村示范村建设。
三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稳妥推进“双碳”行动,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河长制”,扎实推进“四乱”问题整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受污染耕地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深入开展省级生态县(区)创建,持续推进国土空间增绿扩绿,新增绿地面积15万平方米以上,新建综合性公园1个、微公园游园1个,改造提升公园游园2个,打造“15分钟绿色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