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侵入,我们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持续采取“快、准、实”的硬措施,科学精准迅速处置了“0408”“0708”“1022”等35起突发疫情。特别是去年11月,面对最诡异的新冠病毒、人口最密集的老城区、最极端的天气条件,艰苦卓绝打好打赢站前、西村街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坚持第九版不动摇、落实二十条和新十条不走样,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争分夺秒加强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倍增计划,尽最大能力加强防控资源建设储备,周密细致做好特殊人群和脆弱人群的精细化服务保障,全人群疫苗第一剂接种率98.4%、全程接种率93.5%(其中60岁及以上人群第一剂接种率97.7%、全程接种率96.9%),基层治理和医疗卫生体系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大疫如大考,烈火炼真金!这场伟大抗疫精神指引下最终取得的重大胜利再次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荔湾在国家、省市指导下采取的系列防控措施是有力有效的,在大战大考中勇毅前行的荔湾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各位代表!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这份来之不易的“开局之卷”,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重点在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区委工作要求,关键在于各级领导、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核心在于全区百万人民的勠力同心和艰苦奋斗。在这里,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驻区部队官兵、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荔湾改革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是要向在抗疫大战中给予我们大力支持的驻区单位、各兄弟城市,向为抗疫大战作出重要贡献的广大医务人员、疾控人员、基层工作者、公安民警、志愿者、下沉干部、新闻工作者、工程建设者、城市保供服务人员,向识大体顾大局、高度自律、坚韧不拔的全区广大人民群众,致以诚挚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对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要求和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一是受三年新冠疫情叠加影响,住餐、文旅等接触性行业恢复缓慢,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居民消费信心不足,经济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二是发展平台还处于建设周期,尚未形成集聚效应,产业结构不优、经济韧性不足、抗风险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缺乏,在产业结构与发展后劲上填坑补缺压力较大;三是城市建设和治理现代化水平不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和城中村改造推进缓慢,岭南文化传承发展任重道远,污染防治攻坚成果脆弱,安全风险隐患仍较突出;四是部分政府部门内生动力不足,工作人员“八项本领”“七种能力”需进一步增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对此,我们要直面问题挑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荔湾实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融入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转型进程,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持续改善民生,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推进“三大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率先建设老城市新活力示范区,为广州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体现荔湾担当、展现荔湾作为。
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工作部署,结合我区实际综合研判,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力争取得更好成绩;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53.5亿元;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完成节能减排年度目标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动能转换,以更大力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研究制定一揽子政策,引导鼓励产业集聚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工业。制定现代都市工业发展规划及配套行动方案,出台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办法等系列专项支持政策,强化资金、土地、用能等各类要素保障,力争用5年时间,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30%。促进产业链式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一流企业和“链主”企业,在人工智能、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领域加快布局,充分发挥广药集团、工控集团、立白集团、扬韬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的产业牵引和虹吸作用,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强化招商稳商。培育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中国500强、民营500强企业、大型央企、上市公司总部或职能总部,加大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强化园区载体建设。升级改造1906产业园、珠江钢琴创梦园、广州发电厂等园区载体,加快立白综合科技园、羊创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进度,持续推进一批村镇工业集聚区整治提升,探索推行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新模式,释放都市工业空间载体。支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推动广州卷烟厂、百特侨光等7家企业开展工业技改,争取带动工业投资15.5亿元,促进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抢抓广州市纳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机遇,对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形成“广州研发创新 珠西制造”产业协同发展格局。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服务业。依托辖内省级建筑、水利电力、建筑材料等设计研究院资源优势,加快建筑业和规划设计产业链发展;推动大业设计、3d打印等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积极向珠江西岸、粤东西北地区拓展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差异化、品牌个性化等增值工业设计服务。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探索设立广佛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发挥好新三板(北交所)华南基地作用,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做强广州市大湾区中药产业检测检验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建设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数字化布局和生物技术应用,打造以慧心检验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