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坚持区域协同,优化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

  抓好中心城区建设是蚌山区的主业主责。新的一年,我们将坚持老城更新与新城拓展并行发力、基础设施与公共配套同步完善,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相融合的示范城区。

  推进三大片区开发。坚持片区开发模式,突出老城区城市更新、中部主城区功能提升、南部新城产城融合,系统优化“一体两翼、三区联动”发展格局。老城区抢抓“靓淮河”机遇,整合商贸文化资源,谋划实施老商业街历史文化风貌改造等项目,加快构建“一带两廊八明珠”的老城特色空间骨架。中部城区高效利用发展空间,谋划实施老虎山油库搬迁、光彩大市场提升改造等项目,建设多业态商业综合体,强化行政、商务、产业功能,服务全市“三地一区”两中心建设。南部新城锚定产城一体、产城融合定位,统筹规划产业空间,加快重大项目布局,推动实施解放路南延,争取南货场搬迁,积极谋划田荣铁路货运站项目,打造公铁联运物流枢纽,加快建设城市对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桥头堡和南大门。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致力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实施龙湖香都、光彩家园等8个老旧小区改造。构建便捷化社区生活圈,科学布局邻里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推进滨河大道改建工程蚌山区段、雪华路北侧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征收,加快宏业路f地块、沈圩a地块、小王庄地块等安置房建设,新建安置房1903套。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完成解放路东侧地块、新二中南侧地块等7宗1200亩商住用地公开出让。扎实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新增资质建筑业企业10家,建筑业产值增长10%。聚焦改善交通条件,推动凤阳西路铁路货运线搬迁,打通中山街北段、中荣街北段等断头路,推进老城区21条道路提升改造、新城区17条道路开工建设。建成投用淮河路停车场等停车设施,新增停车泊位700个。建好排水防涝、应急避难场所等工程,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坚持用绣花功夫治理城市,推进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布局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项目,改造升级数字化城管平台,结合“雪亮工程”建设,实现重点区域24小时实时监控。完善物业服务分级和考核办法,全面提升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品质。全域化、常态化推进文明创建工作,持续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积极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专业化、品牌化开展,加大各类道德典型选树、宣传,营造崇德向善社会新风尚,让文明成为中心城区最美的风景。

  (五)坚持乡村优先,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弱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缩小城乡差距、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新的一年,我们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系统推进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富民增收,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坚定不移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大力发展城郊型、观光型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标准化农业大棚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启动花卉产业园项目选址建设,打造区域花卉交易集散中心。依托和平乳业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推动奶业全产业链拓宽延伸。坚持农文旅融合理念,开工建设孙家圩子渡江战役纪念馆提升改造项目,推进蚌官路沿线提品升级,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建成一批精品主题村、特色美食村、精品民宿,示范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推动乡村更美更靓。全域统筹乡村规划,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现行政村规划全覆盖,系统优化农村土地格局。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巩固“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果,重点实施岗北村、机场新村等村际联网路工程。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及动态监管,利用农村危房改造信息系统,做到动态清零新增危房。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扎实开展厕所革命、农村垃圾、生活污水等专项整治,完成定庵村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打造宜居和美乡村。

  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开展“春风行动”等活动,持续开展农民实用技能、创业技能培训,推动“家门口就业”“返乡就业”,切实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全年规模流转土地保持在1.9万亩以上,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家庭农场2家。推进农村公共空间治理,激活农村“沉睡”资源,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生产经营、物业经济,确保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0万元以上。

  (六)坚持绿色发展,擦亮高质量发展生态基底

  环境美、生态优是蚌山最宝贵的资源禀赋。新的一年,我们将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生态环境,不断厚植蚌山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势。

  持续加强污染防治。一体推进“1 1 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健全完善“检察长 河湖长”协作机制,推进淮河蚌山段、龙子湖入湖排水口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梅花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打造“河湖亲清两岸绿”美丽生态样板。抓好老旧小区管网修复、雨污分流,做好农村沟塘示范村建设,确保黑臭水体持续实现“长制久清”。强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环境管理,保障土壤环境安全。优化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加强餐饮油烟、工地扬尘等重点污染源管控,抓好秸秆禁烧和森林防火,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持续提升环境品质。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新增造林80亩,完成森林抚育1500亩。巩固提升省级森林城区成果,新增改造提升绿地面积25万平方米,新建绿道3公里、街头游园2个,让更多群众开门见绿。充分挖掘近郊乡村地域风貌、历史文化、田园风光优势,加快打造以现代都市农业园、田园乡村为特色的景观走廊,彰显城乡绿色之美、生态之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461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