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项目建设“1422”工程。强化主动服务、协同服务、专业服务,完善跟踪推进机制,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工程受阻之前,促进项目快建设、快转化、快达效,全年完成工业投资不低于1000亿元,新开工超亿元工业项目400个以上,其中超50亿元项目20个以上,竣工项目转化为列统企业200户。实施省市重大产业项目400个,完成年度投资1470亿元,推动捷泰新能源、玻纤新材料、修正生物医药、南高齿风电二期等项目全面开工,中天精品钢帘线、台华新材料等项目部分投产,天合光能高效光伏电池和组件、庆鼎高密度印刷线路板等项目投产达效。完善要素保障机制,统筹调度用地、能耗、环境容量等指标,强化用工和融资服务保障,不断降低水电气等要素成本。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对照“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目标,持续推进“四最”营商环境建设。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恪守契约精神,发挥党政亲商会、政企微信群的连心桥作用,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发展的信心和预期,让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出台101%营商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打响12345热线惠企便民“总客服”品牌,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拓展应用“五证联发”“拿地即开工”“数字化联合审图”改革成果,推广企业开办“一窗受理、全程代办、整链条办理”模式,让项目落地至简至快。推出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3.0版,加大制造业、普惠金融等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更大力度为市场主体减负纾困。

  (二)坚持创新驱动、工业强市,不断夯实高质量跨越发展的产业基础。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创新城市、数字淮安支撑工业强市建设。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施高企“墩苗”计划,加强政策引导和全生命周期服务,引进科技型项目200个以上,新获批高新技术企业200户,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0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升到30%。实施人才“育英”计划,优化人才资源开发与配置,强化科技人才“双招双引”,全面落实省“双创计划”、市“淮上英才计划”,新引进产业领军人才100人以上、人才创业项目200个以上。实施创新生态“沃土”计划,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等机制,高水平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提升与高校院所合作成效,开展重点企业注册商标和发明专利清零行动,创成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实施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0个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220亿元。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围绕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以百亿级龙头项目为产业之“锚”,加强前瞻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出台产业集群发展实施意见,重点打造新能源及装备、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纤维新材料、化工新材料、pcb电子元器件、绿色食品、生物技术及新医药7个优势产业集群,着力培育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新兴数字产业3个先导产业集群,力争“十四五”末形成一批产值超500亿、过千亿的产业集群。打造“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条,科学制定产业链图谱,精准开展强链补链固链,加快培育光伏、风电装备、新能源汽车、pcb印制电路板、纤维新材料、酿造等重点产业链。优化“横向一体化”的产业生态,以一个产业联盟、一个核心生产基地、一个公共研发平台、一批产业智库专家为基础,整合协作配套企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资源,构建多方参与、优势互补、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体系。

  培育骨干企业梯队。坚持沿链布局、培优扶强、协同发展,积极构建以百亿级“链主”企业为核心、以规上企业为支撑、以专精特新企业为骨干、以上市企业为突破的企业梯队。深入推进百亿企业培育行动,强化领导挂钩帮扶和“一企一策”支持,新增销售超百亿元企业2户、超50亿元企业3户。实施“小升规”“千企技改”和新一轮质量提升行动,推动企业扩产增效,确保工业产值增量500亿元以上。充分发挥企业服务专员、高质量发展巡诊、金融赋能提升等机制作用,打造更多细分市场“隐形冠军”和产业链“配套专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超20户。加大上市企业储备力度,强化政策引导和业务辅导,力争新增上市企业2户,加快实现上市企业县区全覆盖。

  发力数字经济新赛道。实施数字经济发展、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做大做强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等数字产品制造业,大力培育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持续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扎实开展“千企上云”“千亿投资”“千企问诊”“百企示范”等行动,规上工业企业辅导覆盖率超过80%,滚动实施智能化数字化技改项目500个以上,努力建设一批“灯塔工厂”“黑灯工厂”,新增市级以上智能制造标杆企业30户。推动建设一批数字化物流平台、交易结算中心和电商运营中心,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加快5g网络优质覆盖、光纤网络扩容升级,争创“双千兆城市”,规模化应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全面升级智慧城市云平台,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石。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打造“淮安的四季”等城市治理标志性应用场景,全面提升数字化治理服务能力。

  (三)坚持富民优先、做强农业,精心勾画高质量跨越发展的乡村画卷。围绕建设农业强市,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激发农村改革活力,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淮安样板。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建设高标准农田45.8万亩,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98.4亿斤以上。大力推动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建设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平台,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0万亩,培育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优做强五大产业集群,引进一批投资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强化“淮安大米”品牌带动,新增优良食味稻面积25万亩,建成优质稻米核心基地12万亩。彰显“盱眙龙虾”品牌效应,建设6个千亩连片高标准养殖核心示范区,招引培育万吨级加工企业,争创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以黄码港为依托,规划建设长三角北部食品加工和粮食储存中心。支持淮安农科园争创国家级农高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农业科技示范项目、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农业园区发展水平。优化市农业大数据平台,完善农村寄递物流、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农村电商发展,助力农业发展搭上数字化快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420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