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构筑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构建党建统领“四治融合”的现代农业农村治理体系,迭代升级“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县域社会治理体系,深化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建立健全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全方位、立体化、闭环式基层数字治理网络,推行村级权力运行数字监督,推广基层民主协商应用,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线上化,推动基层治理主体多元化、方式智能化。推动数字化改革“152”体系与基层治理“141”体系衔接贯通,建强社会治理中心,开发实用、好用的基层特色应用场景,深化“三农”高效协同治理改革模式,打通城乡治理“最后一公里”,为浙江省贡献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莲都经验。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推动农村地区开展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延伸“雪亮工程”建设覆盖面,实现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全联网。加强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农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利用数字媒体学,做好文化产品的包装和宣传、传播好莲都声音。
4.加快未来乡村建设。打造未来乡村数字孪生底座,以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集成自然资源、生态保护、乡村经济、便民服务、乡村旅游、文化传统、规划配套等数据,整体化构建全面对接现实乡村的空间结构和实景展示,建成未来乡村“一张图”模式,实现高效治理、高质服务。着力打造以人为核心的乡村现代化基本单元,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互联网 社区”向农村延伸,探索未来乡村智慧场景,配套完善乡村数字基建,实现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全方位、系统性重塑,以数字化手段有效推动乡村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和社区传统转型升级,使未来乡村成为“古村复兴”、乡村高质量振兴和山区共同富裕的载体。
专栏 5 美丽乡村类重点应用
未来乡村建设。集成“美丽乡村 数字乡村 共富乡村 人文乡村 善治乡村”建设,推广建设一批引领数字智能、生态宜居、彰显莲都特色的乡村新社区。围绕打造未来治理场景,推进农业农村“一件事”服务,优化推广“阳光智治”“阳光村务”“阳光票决”“阳光征收”“阳光考评”等一批阳光系列场景,推动基层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围绕打未来产业、风貌、文化、邻里、健康、低碳、交通、智慧等场景,探索构建美丽乡村旅游“一张图”,为公众提供涵盖图文查询、一键导航、网上预约等服务,创建乡村数字生活新服务典型应用。
基层治理应用建设。贯彻落实省市“1 11”基层治理平台架构优化和功能升级,强化系统对接集成,加大决策分析和智能应用,丰富基层治理数字化、场景化应用。
乡村融媒体应用建设。探索乡村政务服务新模式,开展农村网络文化阵地党建服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增值服务、乡村特色文化宣传、“三农”网络文化创作推广等服务,并与合作的社会数字平台载体(搜索、电商、社交、短视频等平台)进行有效对接,优化行政效能,拓宽政务服务、政府与民众互动的空间和渠道,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农民获得感。
乡村智慧应急建设。加快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的乡村智慧应急体系,建设区级应急指挥大厅、灾害分析防治智慧管理平台,贯通省市区三级应急指挥平台,加快推进小流域自然灾害预警、森林防火智能监测预警等应用场景建设,推进莲都区农村应急广播向自然村一级延伸扩建,结合镇区规范化应急疏散和安置点,打造30分钟救援圈,确保群众安居乐业。
“安系列”场景应用建设。针对公共安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工作特征,整合现有的“农道安”“公交安”“警情安处”“安保快达”等场景应用,开展系列性的场景谋划、打造,形成以公共安全、社会安心、群众安享为导向的系列场景应用体系。
(六)推进支撑底座安全高效
基于丽水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加快完善莲都区数字政府技术支撑底座,包括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应用支撑、业务应用、政策制度、标准规范、组织保障、政务网络安全“四横四纵”八大体系创新与拓展,以及“浙里办”“浙政钉”两大前端的应用推广,实现全面支撑各类数字化应用运行、协同治理。
1.加强“浙里办”“浙政钉”两个掌上应用建设。依托“浙里办”提升服务群众企业能力,以群众企业需求为导向,推动服务领域由政务服务向城市生活、未来社区、数字乡村等领域延伸,全面融合便民惠企高频刚需服务。推进城市频道建设,综合集成各地特色服务,实现一端集成、全区共享。聚焦群众企业个性化需求,强化智能服务与授权管理。部门新建应用服务端应100%接入“浙里办”。依托“浙政钉”提升办公、治理协同效能。
2.加强数字资源全生命周期管控。加快全省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irs)推广使用,构建全区统一、规范高效的应用统筹协调、组件共建共享、数据资源高效配置、云资源高效利用管理等功能,推动全省应用统筹协调、数据高效配置、组件共建共享,通过对数字资源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区高效配置,实现全省数字资源一本帐管理、一站式浏览、一揽子申请、一体化生产、一平台调度、一张网管控。
3.加强一体化智能化应用支撑体系建设。根据全省全市统筹、共建共享工作思路,不断完善一体化智能化应用支撑体系建设,为各部门应用建设提供公共支撑。加强业务培训,确保用户中心、交互中心、业务中心、信用中心、空间中心、智能中心6大中心强制类、推荐类支撑组件利用率达到省、市级标准,新建应用强制类组件利用率达到100%。积极利用花园云多业务协同应用支撑组件,拓展组件应用范围。鼓励乡镇街道和各部门按照共建共享共用的原则开发智能组件、通用组件、领域组件,争创市级优秀组件。
4.加强共享开放的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加强基础域建设,扩大公共数据归集和管理范围,按照数据“按需归集,应归尽归”,实现全领域数据高质量供给。加强共享域建设,形成全区共建共治共享、数据循环利用机制,实现数据“应共享尽共享”,支撑重大改革应用。按照丽水市县级数据仓运维和数据安全管理指南推进区级数据仓建设,按需建设乡镇(街道)数据仓。建设专题库,加强对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交通出行、生态环境、社保就业、城建住房、社会救助、法律服务等领域数字化改革重大应用的数据支撑。加强开放域建设,完善开放域工具,推动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应用,形成数据开放创新生态体系。
5.加强集约安全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完善政务云服务体系。用好全市统筹建设政务“一朵云”,建立区分级管理体系,实现全区非涉密业务系统100%上云。依托政务云,实现政务云与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行业云互联互通,提升政务云服务能力,加强对数字化改革业务的基础设施支撑。完善云资源使用监管体系,持续提升云资源使用率。完善政务网络体系,迭代升级电子政务外网,整合部门互联网出口,实现公共服务网络与政务外网互联互通,提升电子政务外网支撑能力。统筹物联感知网规划,在“雪亮工程”基础上整合接入视频、物联网等感知设备,逐步形成政务感知网。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内网,提升内网基础支撑能力。
6.加强严密可靠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健全政务网络安全制度体系。全面落实政务网络安全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要求,推动安全与应用协调发展。贯彻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安全等级保护、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风险评估制度、预警和应急处置制度,建立网络安全保密工作责任制。健全政务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区级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监管体系,加强电子政务网络安全分析、态势预测和常态化治理,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完善一体化电子政务网络安全支撑体系,建设和使用内外网公共安全组件,加强应用和移动端安全管理。健全公共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围绕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交换、销毁等环节,构筑公共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体系。建立全区公共数据平台安全风险预警和数据安全应急防控体系,建立健全数据安全防护能力评估体系,推动数据安全管理工作可量化、可追溯、可评估,持续加大数据安全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