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增强科技创新攻关能力。牢牢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以“高端切入、全面突破、超前布局、引领未来”为基本思路,集聚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载体和企业,逐步构建以新兴产业为核心、未来产业为先导、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创新型经济体系。重点推进睿珀智能科技产业园、创新城上海资本汇、创新大厦、大学科技园等项目建设。

  (1)加大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一是全面推进产教融合。全面推进产教融合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解决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性矛盾。力争将浙师大行知学院打造成产教融合改革示范区,积极创建以政府主导、高校主体、企业参与的“产教融合型城市示范区”。二是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引导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和长远发展,自主或者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大幅提高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发挥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报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不断鼓励中小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努力融入创新环境。在医药健康等领域谋划上海、杭州等长三角“飞地孵化器”和异地创新中心。

  (2)加强科创主体培育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2.0”行动,建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队培育机制,加大对企业研究机构土地、财政、税收等支持力度。指导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组织实施国家和省、市有关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

  (3)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广“企业出题,高校、科研院所解题,政府助题”等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大力实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紧扣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盟,力争在国家级或省级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有所突破,建设若干智能制造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焦金兰创新城优势产业领域,强化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关键环节协同创新项目建设。

  专栏3:科技创新重大项目

  1.睿珀智能科技产业园。引进杭州睿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以“操作系统 芯片 人工智能算法”为核心的智能硬件生态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5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将达到30亿。

  2.创新城上海资本汇项目。由吴志强院士团队领衔,引入上海同济项目、资本,建设运营科技企业园区。

  3.大学科技园。在浙师大行知学院板块打造大学科技园,搭建国际教育和青年创业平台,建设孵化中试基地。

  3.聚力构筑创新人才高地。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围绕创新城科创能级提升,搭建多维人才平台载体,加强人才招引与人才培育力度。围绕创新城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完善科技人才、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实用型人才培养激励和服务机制,打造最优人才生态。积极落实“聚兰工程”、“双引双回”等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开发引才、靶向育才、培根留才等行动,强化本土人才培养,引进更多优秀人才,拓展海内外柔性引才渠道,打通人才“引育用留”全环节;支持企业通过市场化机制引才育才,引进更多急需紧缺和拔尖创新人才;深入实施乡贤回归工程,大力发展乡贤经济,把人才红利转化为科创红利、项目红利、发展红利。

  专栏4:人才发展重大政策

  1.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包容审慎的高层次人才管理机制,对人才引育投入采取绩效总体考核、中长期考核的办法。探索竞争性人才使用机制,以实绩论英雄,完善青年人才培养、发现和资助机制。

  2.创新人才招引政策。集中政策资源投放到产业升级最急需的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打算回乡创业且带动性强的一批乡贤、潜在来兰创业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核心人员等;划定区域打造“人才特区”等人才政策集中投放区域。探索通过“人才飞地”模式,只求所用、不求所有,建立人才内外联动机制。

  4.优化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发挥产业平台融合作用,强化孵化器功能,降低创业门槛,形成开放、高效、富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在科技创新投入、创新型企业培育、产学研深度合作、创新人才引进等领域出台系列措施,形成全市上下支持、参与、助推创新驱动发展的氛围。突出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依托各类科技创新载体,整合科技服务资源,积极培育科技服务新业态。着力推进创业服务专业化、特色化、集约化发展,进一步完善运行管理机制,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增实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产业发展着重凸显一个“新”字,通过新动能的培育、新技术的改造、新模式的融合,促进产业向高端化、智慧化、集群化、融合化、绿色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拓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加快产业数字化进程,打造高质量的现代产业体系,塑造发展新优势。重点发展新能源交通装备、医药健康、新材料、数字经济等产业,打造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

  1.加快建设四大产业集群。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坚持数字赋能,积极推进智能化改造由点扩面,加快新兴动能培育,着力打造新能源交通装备产业、医药健康产业、新材料和数字经济四大产业集群,实现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集聚制造到集群制造的蝶变。

  (1)新能源交通装备。重点发展电子电机、动力电池等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绿色智能交通装备、物流装备等,带动冶金、机电、模具、铸造等产业升级,在新能源智能汽车整零体系中占据高等级位势。紧紧围绕电机核心产业,致力于打造电驱系统全产业链,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电驱系统研发制造型和应用型龙头企业集群;扩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链,聚焦电池、电机、电控三电集成及高等级的零部件总成等招商方向,成为推动兰溪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至2025年,力争实现新能源交通装备行业规上工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培育3家以上龙头企业。

  (2)医药健康。围绕“做强中药与天然药物、做精化学药制剂、引进医疗器械行业、做优健康医疗产品”原则,重点发展中医药、保健品、药材种植、植物提取、生物医药制剂、医药中间体、医药交易物流、医疗器械为一体的医药健康产业。打造以中医药为特色、大健康协同发展的长三角重要医药健康产业集群。至2025年,力争实现医药行业规上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培育年产值超50亿元龙头企业1家以上,超亿元企业10家以上。

  一是强化平台引领示范,依托兰溪国家级天然药物产业基地,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康恩贝,推动开展二次开发提升行动,积极培育成为“链主型”企业,提升研发、品牌、营销等核心环节能级,全面推进补链强链固链,全方位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升级。谋划建设“兰溪医药创新孵化区”。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推进与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师大行知学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为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发展提供策源动力,组建兰溪中医药创新研究院。三是打造品牌影响力,通过参与和主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坛及活动,促进与行业内其他地区的交流,谋划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不同规模的活动与交流。四是创新政策支撑,研究制定扶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把握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改革机遇,全力支持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09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