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服务平台
——纺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立足纺织新材料、时尚高端面料服饰、智能纺织装备等重点领域,围绕协同创新、市场运作和培育孵化等方向,积极构建技术创新服务、政产学研协同、产业创新生态等综合体九大体系。重点打造校地合作研发、质量标准检测、重点企业创新、创意设计交流、产业配套服务、科技成果展示六大创新服务功能区块。
——建筑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打造引领型现代建筑技术新高地、示范型现代建筑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体验型现代建筑产业展示中心,推动柯桥区现代建筑产业成为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展示贸易、现代物流、创新创业于一体的创新型现代建筑产业集群。采取建设、运营相分离的综合体运行机制,在绍兴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联盟框架下,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柯桥现代建筑产业发展联盟”,以此作为综合体运营机构。
——绍兴黄酒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按照政府支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思路,突出科技创新服务、创意人才集聚、两创集聚提升三大主线,以现有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打造绍兴黄酒产业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支撑作用显著、产业特色鲜明的绍兴黄酒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3.着力培养高水平人才队伍
深入落实绍兴市“330海内外英才计划”、“鉴湖英才计划”等,通过“政府引、企业聘、人才创”的多种方式,加快吸引全国产业领军人才落户柯桥。依托绍兴金柯桥科技城建设,重点引进纺织印染、化纤、先进装备和数字经济等关键领域学科带头人、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加强与浙江理工大学等纺织类产业高校合作,建立纺织时尚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培养一批高素质纺织时尚专业人才。支持建设大学生见习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开展校企联合招生、校企合作培训。推广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一批高水平“柯桥工匠”。
(六)聚焦跨区域新协同,构筑开放合作发展格局。
1.加快融杭联甬接沪步伐
充分发挥沪杭都市圈桥头堡的功能,以杨汛桥、钱清、华舍三个街道为核心,同时辐射区安昌、齐贤和马鞍三个街道,全力打造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建设浙江绍兴人才创业园,把握沪杭的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产业等的挤出效应,迅速扩容杭绍两地产业合作项目,实现产业资源的跨区域流动。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契机,通过与上海、杭州等地探索开展“飞地”合作模式,合作共建科创平台,有效承接优质产业、项目、技术和人才,全面实现与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产业互融、科技互促、要素互补,形成“研发在中心城市,孵化到柯桥”的协作创新体系,为柯桥区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劲新活力。
2.全面融入国内主体大循环
充分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和内需不断升级的优势机遇,加快推动出口转内销,积极引导进口生产企业、加工贸易企业由进口自用向进口分销并重拓展,争取设立市内免税店,率先抢占国内消费市场。紧盯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等国内消费中心城市,通过开展“北上”“南下”“东进”“西拓”等形式,不断拓展柯桥产品内销市场。进一步拓宽出口产品内销渠道,依托“互联网 ”“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大力发展“线上 线下”新零售模式,重点推动基于数据的c2m(用户直连制造)模式,形成数字化国内营销体系。鼓励柯桥企业加强与国内大型流通、电商企业、小程序提供商的深度合作,通过引厂进店、产品联合开发、设立出口商品销售专区(专版)等方式,提升合作深度和粘性。利用深度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机遇,聚焦优势行业不断强链补链建链,不断丰富制造产品和技术,提升柯桥制造业的供给能力。
3.深化全球产业精准合作
深化“丝路柯桥•布满全球”行动,实施“三海”拓“三市”计划,办好世界布商大会、纺博会、坯布展、窗帘布艺展、墙布展等展会,促进跨区域交流合作,提高柯桥在全球纺织品市场中的影响力。积极开展中国轻纺城市场采购贸易模式试点,加快推进中国(绍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柯桥片区建设,支持柯桥企业拓展国际营销网络,巩固提升柯桥制造业国际市场份额。不断完善“买全球、卖全球”市场网络,落实贸易便利化改革措施,提高应对经贸摩擦专业化能力。加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引导企业开展全球化布局,加快构建柯桥企业主导参与的跨境产业链和全球价值链,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相互促进。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
强化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组织领导机制,推进规划执行。围绕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四五”目标任务,各部门形成保障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联动工作机制,重点推进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等事项,有效配置各类要素和资源,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及时协调解决本规划执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共性困难,在政策、资金、规划、建设、服务等方面形成整体性、系统性的推进机制。
(二)加强土地保障。
统筹全区空间和产业布局,加快促进土地资源要素盘活利用,重点利用通过印染集聚升级工程和工业厂区“低散乱污”整治等腾出的可再开发利用低效土地和厂房,并对不同的土地、不同的盘活利用方式探索建立一整套的工作机制和操作流程。强力推进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工作,开展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推进差别化土地计划管理制度,优先保障重点发展产业项目用地,确保战略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指标。强化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加快推进资源要素交易平台建设,促进土地资源要素流动市场化。
(三)创新金融支持。
统筹财政扶持政策和资金,加大对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持,重点面向印染、化纤、面料、家纺等现代纺织产业及装备制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等新兴主导产业项目、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扶持等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对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服务化和融合化发展的支持,推动财政资金形成聚焦投入的工作机制。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适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信贷管理、评审和考核制度,简化贷款审批手续,缩短贷款审批时限,加大对工业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
(四)深化改革创新。
坚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各领域改革,加快实施投资项目综合评估审批改革,完善“承诺制 标准地”改革,深化“10 n”便利化行动,实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全过程审批“最多80天”。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创新实施“掌上办 代办”机制,为企业投资落地提供便利化通道。深入推进“区域环评 环境标准”“区域能评 区块能耗标准”改革工作,全面推行对负面清单外的项目实行承诺备案管理。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差别化的资源价格,用地保障、用能配置、排污控制、金融信贷支持和财政奖励补助,扩大行业实施范围,倒逼末档企业提升资源要素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