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湖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8-2035年)
图3 9 2035年交通大区出行发生吸引量
在出行空间分布上呈现以下趋势:
跨区出行比例增加,出行距离增长。伴随湖长协调发展进程和机动化水平提升,居民活动范围将相应扩大,居民平均出行距离有所增加。
主要片区间出行需求增长。片区间交通联系的通道不断得到加强,特别是湖州老城、东部新城、滨湖片区、开发区等主要片区间交通联系强度不断增加。
南太湖城市带内,将形成沿城市带状组团分布的东西向主客流走廊。跨区出行比例由现状的21.6%增长至30%,南浔城区、长兴城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明显加强。湖州老城区仍为出行重心,出行量占全市34.5%,与东部新城、织里联系紧密,呈现一体化发展特征。
数据来源:湖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8-2035年)
图3 10 2035年交通大区出行期望线
表3 2 2035年交通大区出行发生吸引od表(单位:万人次/日)
老城区 度假区 科技城 东部新城 织里 南浔 长兴 滨湖东 南浔西 合计
老城区 43.96 20.18 16.61 15.82 3.48 0.34 2.08 0.01 0.08 102.56
度假区 18.16 82.77 10.65 13.26 4.17 0.76 9.55 0.04 0.18 139.54
科技城 15.97 11.24 39.97 6 1.63 0.2 4 0 0.04 79.05
东部新城 14.55 13.73 5.71 57.62 21.72 1.48 1.54 0.02 0.35 116.72
织里 3.29 4.45 1.6 22.82 66.39 3.11 0.73 0.01 0.89 103.29
南浔 0.52 1.32 0.31 2.55 4.97 120.69 0.33 0 6.19 136.88
长兴 2.24 10.46 4.78 1.74 0.8 0.22 140.22 0 0.05 160.51
滨湖东 0.01 0.04 0 0.02 0.01 0 0 0 0 0.08
南浔西 0.1 0.26 0.06 0.5 1.19 5.34 0.06 0 0.83 8.34
合计 98.8 144.45 79.69 120.33 104.36 132.14 158.51 0.08 8.61 846.97
根据湖州市未来城市空间规划、人口增长趋势、综合交通规划等,对2035年湖州市大区进行出行量分布预测。
数据来源:湖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8-2035年)
图3 11 2035年湖州市大区交通出行量预测
与此同时,针对各个交通小区也进行出行od的预测,下图显示各个交通大区的出行的期望线。
数据来源:湖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8-2035年)
图3 12 2035年湖州市出行预测od图
3.3 上位规划解读
3.3.1 浙江省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重要窗口”先行官新定位,落实服务国家“双循环”经济格局和省委省政府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人民满意、服务为先、运输现代化发展方向,紧密围绕建设国内大循环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的目标任务,聚焦客运高品质、物流高效率、运输一体化、运游产能协同发展,以深化运输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以谋划一批重大专项行动为抓手,着力推进“两体系三融合四提升”建设,加快客货运输体系普惠发展,推动运输服务跨界(跨方式、跨区域、跨业态)协同融合,提升城乡运输均等化、特色物流专业化、国际运输品牌化、行业管理精细化水平,努力将我省打造为服务品质最佳、运输效率最高、市场环境最优的综合运输强省,有力支撑浙江现代化先行省建设。
2)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构筑循环流畅、服务满意、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监管有力的现代综合运输服务体系。支撑省域、市域、城区 3 个“1 小时交通圈”建设的运输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基本实现乡镇核心区 10 分钟到公交站、城区 30 分钟进客运枢纽、都市圈中心城市至周边地区 60 分钟快速通勤目标,“123”快货物流圈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在客运服务品质提升、货运物流降本增效、综合运输融合发展、市场监管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凝聚形成浙江经验,树立行业标杆。
1. 循环更流畅
建成连通高效、区域协同、循环联动、支撑有力的运输服务系统。城乡运输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跨省市运输一体化发展取得新进展,国内国际寄递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重要贸易国家(地区)民航及海运直达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 5a 级县(市)比例超过 95%,实现 200 人以上自然村客运车辆全通达、建制村 “村村通快递”,杭嘉湖地区省界接壤县(市)毗邻公交 80%覆盖。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达到 200 万 teu、江海河联运量达到 4.5 亿吨,高铁快货物流发展先行先试。
2. 服务更满意
建成多层次、高品质、优体验的客运出行服务体系,智慧化服务广泛普及,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高。综合客运枢纽平均换乘时间缩短至 8 分钟(新建综合枢纽5分钟内),主要高铁站和机场实现换乘轨道交通免检服务,公共交通站点3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75%,保持公共汽电车100%清洁能源化,新增及更新公共汽电车 100%配备无障碍设施,定制出行、共享出行、旅客联程等新业态形成示范。
3. 结构更合理
运输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集疏运体系更趋合理,运输装备标准化水平迈上新台阶,货运物流综合效率和成本优势领先全国。铁、水货运量占营运性综合货运量比重突破 40%,沿海港口铁水集疏运强度(海铁联运、江海、海河联运及内支线中转运输量占港口总吞吐量的比例)达到40%,中小型普通货车力争实现全面厢式化,内河船型标准化率达到80%,单位周转量物流总费用下降10%。
4. 运输更安全
运输安全综合保障和应急能力有效提升,“两客一危”和重载货车联网联控上线率达到 100%,营运车辆行车责任事故死亡人数五年下降 20%,确保运输生产重特大事故零发生。危货运输企业和从业人员全面接入省级危货运输生产智控平台规范化管理,建成具有示范性的应急物资跨区域快速投送体系,运输安全韧性不断增强。
5. 监管更有力
面向运输市场形成监管有效、执法有力、规范有序的数字化管理智治体系,综合运输跨界协同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基于数字化管理和信用惩戒的新型监管模式全面推行,实现道路运输(含网约平台)、水路运输、维修、驾培等领域信用监管全覆盖,交通运输掌上执法设备配置使用率达到100%。
展望至2035年,基本建成人享其行、物优其流、人民满意、保障有力的高水平现代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实现出行即服务、安检无感知、运输零障碍,全社会物流成本总体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