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升公共政务服务水平

  持续加快“浙里办”“浙政钉”推广应用,加快建设“掌上办事之市”“掌上办公之市”。全面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域通办”“一件事”集成办,健全全市统一、线上线下融合的政务服务体系,提升群众企业办事体验的获得感。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政府决策、服务、执行、监督、评价全面深度融合。

  推广应用“浙政钉”一体化政务办公系统。完善“浙政钉”基础平台和应用支撑能力,加强市内各级部门政务系统纵向对接与横向联动作用,积极推进所有已建、在建和规划的移动端应用统一集成到“浙政钉”,平稳有序完成专有化迁移,持续强化政务协同功能,将“浙政钉”提升为掌上办公、掌上治理协同总平台。

  推广应用“浙里办”一体化政务服务系统。推动“浙里办”服务领域由政务服务向城市生活、未来社区、未来乡村等领域延伸,全面融合便民惠企高频刚需服务。强化服务协同支撑能力建设,积极协助推动“全省通办”工作机制,实现一端集成、全省共享。

  推动市域空间治理数字化进程。基于公共政务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大数据体系,构建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管理系统,有效支撑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测评估预警全过程,实现“多规合一”,有效提升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到2025年基本形成市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完善相关标准规划建设。

  提升智慧交通管理服务能力。基于ai、5g、北斗定位、先进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完善交通数据资源规划、采集、应用体系,加强交通感知与辅助决策系统建设,打造综合交通运行协同指挥体系,加快实现数据驱动的城市交通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加强出行服务产品和服务应用场景开发,推动提升公共政务服务水平。

  2.保障市场监管公平公正

  坚持以数字化改革撬动监管方式变革,全面推进监管业务综合集成,形成市县乡三级监管体系,加快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建立健全整体智治、高效协同、公平公正的执法监管体系,持续完善“互联网 监管”,全面推进政府“一网通管”,助力打造营商环境优质市。

  完善提升“互联网 监管”平台。协助完善省级平台“执法监管、风险监测、决策支持”三大核心模块,建设企业信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健全行业信用监管体系,推动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失信联合惩戒;运用监管大数据分析支持科学决策。汇聚全市全量监管事项、监管对象、风险预警、舆情信息等数据,为执法检查提供支撑。

  提升完善食品安全追溯闭环管理能力。融合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数字化协同应用和“浙冷链”系统,实现重点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全生命周期“一码集成、一链贯通、一键追溯、一扫查询”功能,构建完善编码、自检、物联、追溯、召回等模块,强化在阳光工厂、企业自检、经营主体无纸化交易、扫码消费等场景中的应用,实现“买卖明白、消费透明,吃得放心”。

  提升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智慧监管水平。搭建建筑工程图纸应用共享平台,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工程安全监测、设施设备监控、文明施工管理、检测鉴定管理、从业人员管理、预警分析、应急管理等业务模块,与“互联网 监管”平台、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系统3.0等相关系统业务协同,实现全省新建建筑工程从工程设计、施工建造、竣工交付到使用维护、更新改造直至拆除的全生命期动态监管,实现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有效提升工程质量、降低风险隐患,提升项目开发建设使用效率。

  深化特种设备智慧监管平台建设。进一步强化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内专用机动车辆等智慧化管理。在电梯安全监管领域,建立健全“安全责任明晰、工作措施有力、监管机制完善、社会共同参与、信用管理有效和应急处置高效”六大体系的电梯安全综合治理新模式,全面推进电梯安全监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推进电梯按需维保试点;稳步有序推进调整电梯检验、检测方式试点,2021年确定吴兴区、长兴县、安吉县、德清县4个区域为首批试点区域,到2025年全面开展推广。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迭代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协同管理平台,打造生态环境全要素态势感知网、污染源数字化档案库、生态环境治理指挥协同图、生态环境治理服务应用,加快构建地上地下的生态环境数字治理体系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智能化水平,打造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

  提升智慧清废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条线各信息系统及应用纳入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融合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生活垃圾转运站、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置站、填埋场等环卫设施关键点位实施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管理,实现社会监督下的生态环境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到2025年,基本建成污染源智能监管、生活垃圾精准分类智能管理、构建垃圾分类大数据分析体系实现清废城市智慧化。

  完善提升智慧气象管理水平。基于遥感、物联网和数据融合分析技术,建立城市气象立体自动综合探测系统,加强天基—空基—地基协同观测数据开发应用,融合对接交通、环保、旅游、卫生、教育、农业、城管等领域,提供智能化气象应用服务,满足市民和专业用户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到2025年基本实现大气环境智慧管理、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数字化应用。

  完善提升水环境保护水平。以水域动态监管、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岸线保护利用监管、河道采砂监管、水域管理范围划界、涉河涉堤建设项目监管等业务为核心,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水环境问题发现能力,强化河湖长制管理,提升全市水环境管理现代化水平。

  完善提升大气治理数字化转型工程。依托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网络,升级大气协同管理平台,动态更新大气污染源地图,实时监控全市空气质量变化情况趋势和污染源情况,运用大数据智能分析,形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应急联动作战体系和迅速响应处置体系,实现大气协同处置数字化转型。

  4.强化应急防控智能预警

  围绕“大应急”体系下的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遏重大”工作目标,以深化自然灾害、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和应急救援场景化多业务协同应用为抓手,建立一体化基础感知网络和大数据系统,推进四类自然灾害(台风洪涝、森林火灾、雨雪冰冻、地震)和安全生产“遏重大”七个重点领域(道路交通、消防安全、危险化学品、建设施工、工矿领域、旅游新业态、城市运行)数字化应用全覆盖,实现风险精准识别、高效处置、有效防范,提升应急管理精密智控水平。

  完善提升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和应急救援水平。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完善致灾因子、承灾体、历史灾害、综合减灾能力、重点隐患等基础数据库。推动在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森林火灾等灾害影响重点区域部署物联感知设备,综合运用多种监测手段实现自然灾害隐患动态监测预警。结合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标准化建设,全面推广人员转移、应急救援、灾情上报等应用场景,实现精准管控。建立台风洪涝灾害影响下的城市风险评估、功能损失预测、灾后恢复算法模型,提升灾害预测预警和防灾减灾能力。探索推进大数据分析技术在气象短临预警、综合风险研判、受灾情况评估、突发事件人员伤亡情况分析等场景的运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00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