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企业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深化拓展多元化全球市场,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扩大产品出口。支持本土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培育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本土跨国公司。鼓励传统企业“互联网 贸易”转型,鼓励通过线上直播电商、社交电商、跨境电商等方式加快传统销售模式变革。推动产销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参加展销会,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内大型流通企业、大型电商企业合作,通过引厂进店、产品联合开发等方式,提升合作深度和粘性。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支持企业参加境外展会、国际市场宣传推介,形成内外贸联动发展新格局。

  (五)积蓄动力,扩大有效投资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聚焦重点发展产业,以重大项目为引领,技术改造为动力,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提高工业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质量和效益。到2025年,主导产业集群工业投资平均年增长两位数以上,新增工业有效投资400亿元以上。

  优化制造业投资环境。做好投资项目融资对接服务,支持向制造业企业发放中长期信贷产品,支持企业发行债券募集资金用于投资等相关领域,支持发展供应链金融、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质押贷款。建立制造业贷款稳定增长机制,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制造业贷款投放,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

  建立重大项目实施和储备制度。用地、用海、用能等要向重大项目倾斜,建立“资金跟着项目走、土地跟着项目走、资源跟着项目走”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开展项目全周期管理,加快项目前期工作,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健全重大产业项目的协调机制,高质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和滚动接续,对重点项目实施清单化管理,实施工业项目全流程50日审批制,推动国电海上风电、中船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易锻二期等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推动日星铸业大中庄区块扩建项目、龙育机械、众辰机械、中化膜一期等项目早日试投产。

  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发挥码头、港口、岸线等资源优势,围绕“123”产业集群,编制产业链招商线路图,明确招商重点目标、具体路径。落实宁波市标志性产业链建设要求,结合象山产业发展基础,以融入全市化工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端模具、时尚纺织服装四大产业链建设为重点,谋划一批“强链、补链、延链”的重大项目,发挥产业链重点企业的作用,引进产业链重点配套项目。到2025年,力争新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5个,10亿元以上项目5个。

  专栏4:标志性产业链打造工程

  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以功能材料为方向,重点做强功能膜材料,培育发展海洋新材料和新型应用材料,依托中化膜产业生产基地和膜研发创新中心,大力发展反渗透膜等水处理分离膜。依托激智、勤邦等企业,发展扩散膜、增亮膜、光学基膜等为主的光学膜材料,开发薄膜制备、涂覆、切片等成套工艺,吸引集聚膜材料上下游配套企业,推进高端光学基膜材料产业化和国产化进程。发展生物医用膜,吸引重点企业和科研团队落户建设医用膜材料研发转化中心,建设生物医用膜生产基地,推动生物医用膜材料在人工肾、人工肺、人工肝等人工器官上的应用。培育海洋新材料,发展海洋环境材料、海洋防护材料,延伸拓展防污防腐一体化pg电子官方的解决方案。培育新型应用材料,积极发展环保建筑材料、汽车轻量化材料,培育壮大生物基材料,加快建设宁波生物基可降解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生物技术新材料专业园和研发中心。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以汽车内外饰件转型提升为重点方向,布局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打造成为宁波市汽车轻量化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轻量化车身及内外饰件,依托华翔等重点企业,支持企业工艺创新和材料创新,加强车用级碳纤维复合材料、特种塑料、纤维等非金属材料在车身零部件的应用,引导企业向轻量化、零部件模块化集成发展。助力宁波电动汽车功率变换模块补链建设,依托锦浪新能源等企业,发展高效率、高频率、高可靠性、高功率密度和智能化的正弦波逆变器。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支持企业研发复杂环境融合感知、智能网联决策与控制等关键技术,引进培育车载智能网联终端、车载导航系统、传感器、操作系统、通信模块等核心技术和产品。

  高端模具产业链。以铸造模具为重点方向,拓展汽车轻量化模具、新能源汽车模具、动车高铁模具等领域,向上加速推进模具钢进口替代,向下探索“模具 产品 服务”发展模式,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做强压铸模、冲压模,支持合力模具等企业技术突破和管理升级,发展中高端、高附加值模具,突破精密高效多工位级进冲压模具研发和制造。支持研发生产汽车发动机和关键零部件(轻量化)精密模具,推进同家高端精密模具技改项目建设,实现高端模具产业与汽车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时尚纺织服装产业链。以针织产业改造提升为重点方向,向前延伸研发设计,加快自主品牌建设,突破国内外市场营销,引导低端加工环节有序转移。主攻研发设计,以高端面料研发为重点方向,探索与专业院校合作建设研发科技飞地,支持针织研究院开展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市场营销,实施内外销并举、线上线下同步发展战略。

  (六)提升质量,打造知名品牌

  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大对质量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全面质量监管,提高质量创新能力和品牌培育能力,全面提升质量品牌服务供给水平,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支撑象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标准强县”建设。围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领域开展综合标准化试点及应用工作,鼓励华翔、合力、乐惠、锦浪等行业龙头企业增强标准创新能力,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浙江制造”标准制(修)订,组建产业技术标准创新联盟。推进制造业企业研究、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开展产品与国际标准出口标准对比工作,切实提高重点领域产品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到2025年,“品字标”企业达到20个以上,新增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0个以上,获得市级以上政府质量奖2个以上。

  推进“质量强县”建设。聚焦“123”产业体系,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力度,开展质量提升示范试点,大力推广精细化、卓越绩效、信息化等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支持企业应用先进成型和加工方法、智能检测和在线监测装置、智能化生产和智慧物流系统集及检测设备,提升产品质量。实施卓越企业培育计划,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和质量追溯制度,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完善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培育一批质量管理卓越的企业。围绕食品、海洋生物等重点领域,推进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建设,确保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

  推进“品牌强县”建设。落实品牌指导站“星火计划”,支持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区域创建质量提升示范区、知名品牌示范区,支持纺织服装、临港高端装备等重点行业争创国家级区域(行业)品牌。深化商标品牌示范评价工作,鼓励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品字标浙江制造”等省级以上品牌,支持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政府质量奖,鼓励企业围绕研发、设计、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提高品牌竞争力,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象山制造”品牌。加大产业政策和政府采购的引导作用,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探索建立产品质量保险机制,鼓励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质量品牌服务供给,支持中介组织为企业提供品牌专业化服务,支持企业开展商标海外注册、品牌兼并收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98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