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积极培育高技能人才

  实施新时代“上林名匠”计划,着力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育体系。探索“产业教授”“科技特派员”制度,联合培养复合产业人才。推广“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学校建设产业学院、技师学院。积极探索构建技能人才成长全链条机制,畅通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互认通道,加快建设覆盖重点产业和特色行业的技能大师工作室网络,拓宽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鼓励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职业学校和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之间开展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定期开展专业能力培训、学术交流会议和外地学术休假等活动,培养符合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到2025年,建成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

  专栏5-3:构建人才发展政策制度新优势

  紧扣打造“长三角高素质人才集聚高地”目标,动态调整人才发展新政,以超常规举措构筑人才政策体制优势。健全市场化主导的人才评价和引育机制,探索构建更好激发企业引才用才主体作用的制度体系。建立以信任为前提、包容审慎的高层次人才管理机制,对人才引育投入绩效实行总体考核、中长期考核,对前沿创新人才,着重看标志性成果、实际贡献和科学价值。完善科研机构和企业科技人员流动机制,健全双向兼职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提质增效行动,提升慈溪(前湾)

  人力资源生态产业园能级,引进培育一批高端人才猎头等专业化服务机构,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向“人才 项目 资本”全链式服务转型。优化人才服务模式,建设慈溪“人才大脑”,打造前湾人才大厦等一体化人才服务综合体,选优配强助创专员、法务专员、财务专员等专业人才服务队伍,构建精准化人才服务体系。全面放宽落户政策,为各层次人才提供精细、优质的户籍服务。持续优化人才生活“关键小事”协调解决机制,保障高层次人才子女在居住地或工作地就近入学。

  (四)增资扩能,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

  紧抓碳达峰、碳中和机遇,围绕“3 3 x”产业体系,开展增资扩能行动,通过新建、扩建、技术改造等方式,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增强制造业发展后劲。

  1.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围绕重点发展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展慈商回归专项行动,推进制造业投资。鼓励支持龙头企业等优势企业新建扩建产能项目,加强土地等资源要素保障支撑。建立健全重大产业项目管理机制,优化重大产业项目政务服务,加快推进产业重大项目落地。

  2.积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围绕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大企业数字化改造支持力度,扩大制造业数字技术改造投资。鼓励企业先进工艺先进设备应用,推进产品线更新换代改造,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支持企业应用节能、安全、环保等技术设备,推进节能、节水等技术改造,加大环保绿色安全领域投资。

  3.着力推进配套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产业平台建设,完善电力、信息、燃气等基础设施,提升园区资源要素保障支撑能力。加快推进宁波高新区慈溪园区东片区规划建设,创新建设模式,推进道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支撑保障园区招商引资。加快推进滨海经济开发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及其周边交通设施建设,优化滨海经济开发区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宁波高新区慈溪园核心区等产业平台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产业平台支撑保障能力。

  专栏5-4:增资扩能行动

  建立“增资扩能”项目清单制度和项目跟踪管理系统,强化“增资扩能”项目服务,推动“增资扩能”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达产。支持龙头企业、优质企业增资扩产,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加强土地等要素保障。鼓励支持龙头企业提升配套率,建立龙头企业产业链培育库,全面梳理以龙头企业为主的产业链条,建立配套企业清单,建立“一对一”服务机制,组织开展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的产业链配套对接活动,完善土地、融资等方面政策。鼓励支持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在数字车间、数字工厂、先进工艺等升级改造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健全招商机制,通过专业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多种途径,加大招商力度,促进“增资扩能”。加快滨海经济开发区、前湾沪浙合作创新区、小微园区建设,完善交通、能源、信息和公共服务等配套,为“增资扩能”提供有力支撑。

  (五)治理强本,推进制造业治理现代化

  围绕企业、产业链和产业平台,推广绿色低碳制造模式,强化整体智治,突出系统集成,推进制造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升制造业发展能力。

  1.完善企业治理体系

  通过上市、股份制改造等方式,加快推动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企业治理结构。鼓励支持企业引进现代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完善企业综合评价办法,加强“亩产论英雄”企业评价结果应用,倒逼企业规范发展。推进“两小”企业综合整治,深化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和依法治理,实现“两小”企业的规范发展、集约发展、安全发展。到2025年,整治淘汰提升“低散乱污”“两小”企业3000家。

  2.优化产业平台治理体系

  加强园区、工业集聚区等产业平台准入管理,健全产业园区、工业集聚区等产业平台投资准入标准,建立严格企业入园审核、动态管理及退出机制,提高土地利用集约效率。着力解决“低散乱污”问题,加大村级工业地块整治力度,推动村级工业向工业集聚区、小微企业园集聚发展。完善园区、工业集聚区等产业平台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健全产业平台环境管理体系,建立绿色低碳制造体系,打造安全、绿色、生态的工业园区。到2025年,完成15个“低散乱污”问题突出的工业区块(行业)的改造提升和3000亩以上低效用地的盘活提升,创建宁波市级及以上绿色工厂30家。

  3.完善产业治理体系

  全面实施制造业全域产业治理,建立全域产业治理项目清单式管理制度,绘制全市工业地图。实施补链强链延链工程,建立产业链补链延链项目库,强化靶向精准招商,打造智能家电等六条标志性产业链。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开展“标准 ”行动,深化“浙江制造”培育试点县建设,深入推进“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强化制造业产品质量监管,提升产业产品质量安全。实施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工程,鼓励支持企业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开发绿色技术和产品,推广清洁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及“四无”企业(作坊)。到2025年,智能家电、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轴承、智能装备、稀土磁性材料、医疗器械六大标志性产业链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专栏5-5:实施质量品牌强市工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96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