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打造“1 n x”(1个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n个跨行业和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x个集成应用场景)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重点围绕智能家电、汽车汽配等重点行业打造行业级平台,实现与基础平台的联结互通,打造一批基于基础平台的典型工业app和面向中小企业的各类系统pg电子官方的解决方案。集中力量突破工业互联网paas平台和saas平台建设。实施差异化企业用云推进策略,推进企业高水平上云、深层次上云。力争到2025年,创建市级(含)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以上。
4.大力推进新智造发展。建立完善新智造培育机制,大力发展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一批新型模式。围绕新一轮智能化技术大改造,聚焦集成电路、基础软件、智能信息设施及产品、5g、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加快数字技术融合性应用创新,强化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的推广应用。分层级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提升扩面,拓展工业机器人应用,推进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改造,打造以“未来工厂”、“5g 工业互联网”试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标杆的新智造群体。力争到2025年,打造“未来工厂”2家以上,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50家以上,培育“5g 工业互联网”试点企业15家以上。
专栏3:智能制造升级工程
分层级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提升扩面,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从生产制造数字化向设计研发、物流仓储、营销管理等全环节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鼓励行业骨干企业从生产线自动化向车间数字化提升、从数字化车间向智能工厂升级;鼓励中小企业加大以“机器换人”为重点的数字化改造,打造以“未来工厂”为标杆、以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主体的新智造群体。实施差异化企业用云推进策略,发展云服务商,通过协同制造、资源开放、需求对接推动中小企业深度用云。
到2025年,基本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重点规上工业企业装备数控化率突破全覆盖,“5g 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15个以上,创建市级(含)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以上。
5.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深化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聚焦纺织服装、家电、模具等重点传统制造业,加快制造方式、技术研发、管理模式、服务营销等环节的创新,全面推进集群化、数字化、品质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推动汽车零部件行业改造提升试点,到2025年,全区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争先进位。
(三)围绕“核心力”培育企业队伍,推动产业主体活力倍增。
1.建立梯队化主体培育机制。围绕“制造业百强企业 行业龙头骨干企业 单项冠军企业”三级优质企业梯队框架,建立分级分类、动态跟踪管理的企业梯队培育清单,推进差异化优势领域企业高质量发展。遴选一批营业收入有望突破千亿、五百亿、百亿和五十亿的台阶目标的企业,实施“一企一案”动态精准培育市百强、区五十强。深入实施先进制造领域细分行业单项冠军培育计划,创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和“关键核心技术-材料-零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全链条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机制,引导企业专注行业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实现从创业型、科技型、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的梯次升级。力争到2025年,制造业营收超十亿企业达到50家,进入市级百强企业培育梯队14家,培育市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产品)60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达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实施新一轮小微企业培育三年计划,以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个转企”、“小升规”主体培育行动,推动中小微企业升级发展。
专栏4:制造业百强企业培育工程
制定出台鄞州区五十强企业培育计划,择优遴选一批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规模大、实力强、带动性大的大企业(大集团),建立千亿级、五百亿级、百亿级制造业企业培育库,强化目标导向、政策激励、专班服务。从发展总部型企业、加大有效投资、实施并购重组、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提升创新能力、引进培育各类人才、创品牌提质量、集群集聚化发展、上规模上榜单、提升效益等方面,对制造业大企业(大集团)做大做强的路径进行明确,并积极予以支持。
到2025年,全区制造业营收超十亿企业达到50家,进入市级百强企业培育梯队14家。其中,营业收入千亿级企业达到1家,五百亿级企业达到1家,百亿级企业达到7家,五十亿级企业达到7家,二十亿级9家,十亿级26家。
专栏5: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工程
建立分级分类的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库,采取市、县两级联动的培育机制,建立动态跟踪管理的企业梯队培育清单。加大培育库企业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主攻细分领域,引导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生产管理体系,推动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实现“单项冠军苗圃-单项冠军培育库-单项冠军”的培育升级。加快打造单项冠军新优势,支持单项冠军企业围绕主营核心产品,构建产业配套联盟,拓展延长产业链;推动单项冠军企业与其本地产业链配套企业集聚集群发展,建设专业园、配套园;鼓励单项冠军企业通过协同制造、资源开放、需求对接等方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
到2025年,培育市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产品)60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达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50家。
2.建立联盟化技术攻关机制。围绕“154”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聚焦国家级科技攻关计划以及进口产品(技术)、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和产业技术研究院、领军型人才团队等,打造贯穿上下游、融合产学研各领域的“创新技术联盟”,建立分层分级、动态跟踪管理的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攻关计划清单。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需求开展靶向攻关,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鼓励优势企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组建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加强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的共研共用,推进关键零部件与整机产品的技术协同突破。
专栏6: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实施工业“四基”产业链培育工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聚焦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工业基础软件等领域开展精准靶向攻关,提升产业基础能级。推动龙头企业与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零部件配套企业合作研发和协同攻关。围绕重点产业链,加快建设一批新产品中试基地、检验检测平台等产业基础技术服务平台。
力争到2025年,全区列入国家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示范产品(企业)实现零突破。
3.建立品牌化的质量提升机制。围绕“154 ”制造业产业体系,支持重点行业争创国家级区域(行业)品牌,鼓励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品字标浙江制造”等省级以上品牌,加大对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自主品牌培育的支持力度。积极对接市星级品牌指导服务站,为企业提供覆盖品牌创建、运用、保护、管理的全链条式服务。开展制造业对标达标提升行动,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围绕关键基础件(元器件)、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等产业,实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浙江制造”标准。优化知识产权政策导向,开展重点领域专利导航,推进规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全覆盖,鼓励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申报pct国际专利,开展专利海外布局。到2025年,新增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浙江制造”标准70项以上,“品字标浙江制造”企业35家、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15家,年培育申报制造业(服务业)产业集群商标1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000件,新增国际专利(pct)年申请达到10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