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创新策源高地。城南智创大走廊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与甬江科创大走廊深度融合,以南部青创中心、“环东钱湖”绿色创新圈为引领,推动产业创新、技术创新逐步向知识创新、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拓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一批项目获得省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励,成为区域全面创新改革主引擎和优势领域科创策源地。
(三)基本原则
面向未来,自立自强。大力提升自立自强创新能力,紧扣软件与新兴服务、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加快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问题,在优势领域、关键领域尽快实现跨越,以科技自立自强保障产业安全和自主可控。
科技争投,攻坚突破。坚持“四个面向”,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聚力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深入实施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加速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大攻坚行动。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进科技工作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多方参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
市场主导,联动推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引擎企业和行业冠军,引进名校大院和科研机构,推进创新主体由科研机构扩散至产学研各界,形成若干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引擎企业、名校名院等有机衔接、相互支撑的特色布局。
开放合作,协同创新。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大资源”,充分利用鄞州籍资源,加强跨区域、跨领域创新力量优化整合,统筹项目、基地、人才等创新资源布局,激活存量资源,促进创新资源面向长三角区域企业和院校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探索开放创新与协同合作发展新路径。
(四)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迈向“两个三”,即实现全国百强区科技创新指数、省科技创新指数“前三位”;建成“三个地”,即高水平建成“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高地、国家双创示范高地、区域性创新策源高地;实现“六跃升”,即高新技术企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量、r&d经费支出、pct国际发明专利申请数、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等核心指标实现较大突破,其中:
——创新发展牵引力明显攀升。到2025年,高素质、多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自主申报入选国家级、省级“培养工程”25名,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20%;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7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0%,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6%。
——创新企业竞争力显著提高。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分别达1000家、4000家,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力争达3.0%,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实现100%全覆盖,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明显提高,全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000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00件。
——创新平台支撑力稳步增强。到2025年,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取得显著成效,一批新型实验室和科技基础设施全面启动,一批重大前沿及产业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培育产业技术研究院5家,创新服务综合体10家,国家级双创平台达15家,全链条孵化载体数量达60个,“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更加完善。
——创新生态承载力大幅提升。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日益完善,企业成长的创新创业环境切实优化。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得到有效扶持,技术交易额达40亿元,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90亿元。
图表 2 “十四五”鄞州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指标体系
指标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备注
创新发展牵引力明显攀升 1 入选国家级、省级“培养工程”人才(人) 14 25 核心指标
2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 - 20
3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 64.99 70
4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65.7 70 核心指标
5 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 2.9 3.6 核心指标
创新企业竞争力显著提高 6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506 1000 核心指标
7 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家) 2685 4000 核心指标
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 2.7 3.0 核心指标
9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件) 97 100 核心指标
10 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5066 6000
创新平台支撑力稳步增强 11 产业技术研究院(家) 4 5
12 创新服务综合体(家) 7 10
13 国家级双创平台(家) 12 15
14 全链条孵化载体数量(个) 48 60
创新生态承载力大幅提升 15 技术交易额(亿元) 25.58 40
16 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42.3 90
三、确立全域科技创新空间布局
全力打造自主创新策源地,规划建设“甬江科创大走廊鄞州区块-国家高新区-东部新城-城南智创大走廊-南部新城-东钱湖”创新发展带,推进滨海蓝湾新城协同发展,持续做强双创示范和高端科创单元特色优势,构建“一廊四城双单元”全域创新格局,打造更加适宜科技创新发展的“科学 城市”发展模式。
(一)突出“一廊”引领
“一廊”,即宁波城南智创大走廊。统筹推进“一带两中心三谷四园”空间布局落地,深度融入甬江科创大走廊,加强与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钱湖创智小镇等创新体系协同发展,建设成为浙东南综合性开放型的高端人才集聚区、科技创新示范区和智能产业先行区。发展导向是,实施“全链条孵化”工程,加快建设公共实验室、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创业创新活力街区,建成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宁波院士中心等“两廊融合”重点项目,到2025年,集聚科技创新领军型人才(团队)120个以上、国家级孵化器及众创空间15个以上、全链条孵化载体数量超过60个,双创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
(二)强化“四城”联动
“四城”,即南部新城、东部新城、钱湖高科新城、滨海蓝湾新城。进一步提升南部新城、东部新城创新能级,加快钱湖高科新城、滨海蓝湾新城未来产业培育,集聚优质创新人才、团队和顶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各环节有机结合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使“四城”成为创新协同、产业联动的主要区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