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提升机制创新、精准揽才水平。着力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特殊调配机制,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的特殊政策。深化“揭榜挂帅”模式,滚动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依托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等载体,探索主动送榜、联合揭榜、云端发榜等新形式,招引海内外人才创新资源协同破题。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丰富市场化海外引才聚智模式,鼓励引导高校院所、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用人主体靠前引才,优化以赛引才、以会引才、以才引才等引才路径。围绕重点学科建设、重要人才培养,引导驻甬高校院所和企业加强创新合作,共同承担重大科技创新任务,推进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院所技术成果精准对接。到 2025年,累计入围市级以上重大科技攻关项目60项以上。

  (二)围绕重大产业发展战略着力引育高端产业人才

  1.着力引育“154”千百亿级产业集群人才。建立健全重点(细分)产业人才引进培养政策支持体系,在重大产业政策中专设人才队伍建设经费,制定软件信息、智能家电、新材料、集成电路、智慧医疗健康等关键领域人才支持政策。推进产业链人才链“双链耦合”,按照补链、延链、强链要求,按需发布紧缺急需人才清单,加快健全主导产业的前沿学科人才、领军型人才、基础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等人才序列。加快建设中河、姜山、东外滩等未来产业社区,重点改造提升小微企业园,并打造成人才创业园、科技孵化园、特色产业园。实施重大产业项目人才前置准入制度,完善“亩均论英雄”评价机制,推动项目招引由“亩均税收论英雄”向“亩均税收厚度、人才密度、创新强度论英雄”转变。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特色产业,加快建设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集聚一批高质量产业工程师队伍。加快单项冠军企业人才开发,大力引进国外领先的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等,助力打造单项冠军全国标杆。建设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示范园区,引育国内外优秀服装设计人才,加快打造创意策源地。到2025年,“154”千百亿级产业集群从业人员达20万人。

  2.着力引育“254”外贸攻坚倍增提质人才。重点培养一批国际物流、数字贸易、涉外法律服务等领域紧缺人才,加大与国内外知名机构、知名高校和行业协会的合作培养力度。依托阿里巴巴跨境电商人才培训孵化中心,建设外贸人才实训中心。深化国际化人才甄选洽谈会等活动,大力引进贸易、投资、营销、金融等领域高层次人才以及外经贸领域基础性人才。创新本土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国际交流服务管理。推进与国内外高校、中介服务机构合作,加强对电子商务、服务贸易等专业人才培育力度。依托yes跨境企业联盟、甬贝荟跨境企业联盟等机构,整合亚马逊、ebay、wish、速卖通等主流跨境平台点,加大跨境新生代人才招募培训力度。加大与宁波诺丁汉大学合作力度,加强留学生国际经营业务培养,选派国际留学生开展跨国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工作,提高在甬国际留学生留鄞比例。到2025年,新集聚高层次国际运营人才2000人以上。

  3.着力引育“343”服务业倍增发展人才。重点引育一批现代金融、现代贸易、港航服务、创意设计、科技服务、专业服务、国际会展等重点产业领域紧缺人才。不断加强各大服务业门类党政复合型人才引育,着力培养服务业又博又专、精通市场、擅长管理的各类人才,以人才集聚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鼓励企业与驻甬高校合作,面向新经济新业态,建设一批重点产业(行业)特色学院,定制化开设相关课程及专业,开展联合招生、定向培养、产教融合,合作建设学生实训实习基地、新经济产业研究院等,健全新经济人才培养供给体系。鼓励驻甬高校大学生扎根鄞州,在新经济领域开展创新创业。推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串珠成链,提档升级蓝云网红直播小镇、集盒直播人才培训孵化基地、航运物流业人才协同培养基地等平台,引进培育一批新经济新业态领军人才。探索建立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信息库,构建统一、开放的服务业人才市场体系,鼓励服务业各领域设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定期组织开展服务业领军人才培训研讨和国际交流。

  (三)推动平台提能造峰强化人才承载力吸附力

  1.高水平建设“两廊一湖”协同创新发展带。优化“两廊一湖”协同创新格局,规划建设“甬江科创大走廊鄞州区块-国家高新区-东部新城-城南智创大走廊-南部新城-东钱湖”创新发展带,打造人才创业和科技创新的“黄金廊道”。统筹推进“一带两中心三谷四园”空间布局落地,完善综合配套建设,打造公共实验室、搭建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业创新活力街区。加快推动宁波城南智创大走廊与甬江科创大走廊“两廊融合”,健全完善大走廊专项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加速集聚一批海外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和高端项目,形成两廊联动的乘数效应。着眼环东钱湖绿色创新圈、甬江科创大走廊南部科技研发创新圈等建设,联动推进宁波国家高新区扩容提质、“创智钱湖”打造,发挥宁波院士中心顶尖人才集聚效应,加快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宁波院士中心等建设,深化产业、项目、平台、资源、空间等领域的整合对接,放大“1 1>2”的综合效应。推进大嵩新区建设,着力打造山海产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新城。到2025年,大走廊人才总量新增10万、双创平台面积新增5万平米、院士工作站新增5家、博士后工作站新增25家,成为全省一流智创大走廊。

  2.高标准建设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标志性区域。提升中物科技园、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宁波分院等科创载体能级,加强省级微电子创新产业园、省级软件信息产业园等平台建设。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通过合作共建、借梯搭建、联盟创建等方式,鼓励骨干企业、高校院所聚焦行业细分领域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依托互联网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开放式、协同式创新创业平台。实施“全链条孵化”工程,整合空间、产业、政策、服务等资源,打造覆盖全方位服务、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创业空间,引进培育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人才团队,提升大走廊双创生态指数。深化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统筹整合龙头企业、院士专家、高端人才、创新载体等双创资源,搭建创业孵化、技术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资源在全链条内的加速融通和优化配置。发挥国家级孵化器的引领带动效应,引导龙头企业、高新企业创建产业链孵化器,畅通加速器与孵化器、产业园之间的对接渠道,到2025年,力争拥有全链条孵化载体数量超过60个。

  3.高起点推进高校院所人才引育创新圈。坚持用好、建强、扩面“家门口”的高校资源,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流动通道,加快把“高密度”的创新资源转化“高能级”的创新动能。大力支持大连理工“三位一体”大学、哈工大长三角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建设,联动宁波诺丁汉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科创中心(宁波校区)等高校,升级“区域引才共同体”,创新共建机制,引进共享顶尖人才、关键人才。引导支持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与工程技术研究所等驻甬院所整合自身资源,聚合共建技术研发平台、检测实验平台、科技信息平台、技术转移转化平台等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探索设立区内高校创新联盟“青创中心”,引导市内高校等创新主体联合,通过共建院士工作站、校企众联体、产研共同体、成果转化园等形式,打通研发链、转化链、产业链、金融服务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94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