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提升园区规范化智慧化水平。推动扬州化学工业园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园区,积极参与示范样板园区创建试点。按照化工园区“六个一体化”的理念进行整体发展和提升,完善园区内配套设施,合理空间项目布局。完善园区封闭化管理系统,鼓励在化工园区外集中规划建设办公、科研等非生产职能配套区。加快实施智慧园区建设,建立具备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智慧化管理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3. 解决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启动化工园区扩容事宜,提前论证研究在同一县级行政区划内“一园多片”的建设模式,既满足规划限制、环境敏感区域避让的需要,又切实破解未来十年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空间受限难题。在同一县级行政区划内明确1-2个复配型项目集聚区,重点引进高端新材料企业,推动集聚发展,形成集群效应。条件成熟时候,考虑高端化工产业链集群、未来产业发展和地区传统产业等因素,报省批准新设化工园区。加大支持园区外化工重点监测点企业强链补链延链和安全环保提升,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工艺技术水平。

  (二)强化项目支撑引领,加快重大项目达产达效

  4. 深化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发展。进一步深化与中化、中石化等合作,建设新材料产业园,实现“再造一个仪化”,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央地合作示范样板。推动与中石油的沟通合作,争取将我市作为长三角的重要产业基地。推动与远东集团、大连化工深度合作,做大做强台资企业扬州基地。加强与香港建滔集团深度合作,积极打造建滔华东地区重要生产基地。

  5. 加快推动在手重大项目落地。“清单化”推进在手的仪化300万吨pta、远东仪化200万吨pta、中化新材料产业园、虹石新材料等一批重特大项目加快落地。推动奥克股份二氧化碳综合利用和环氧衍生绿色低碳新材料加快落地。积极推进扬州石化搬迁入园、转型发展项目,打造贯彻落实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的示范样板。

  6. 加大精准招商引资力度。开展新材料产业重大项目招商,依托产业链图谱,通过以商招商、以企引企等途径,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切实推动产业链补链强链。加强与新材料产业发展先进国家的精准对接,鼓励企业与拜耳、巴斯夫等行业巨头交流合作,通过产业配套优势吸引国外龙头企业及其配套厂商加盟,力争在我市建设生产基地。

  (三)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加快产业创新资源集聚

  7. 加强产学研用合作。重点支持南京大学扬州化学化工研究院发展,支持扬农集团“总部经济”建设,推动中化国际新材料研究院建设,服务材料科学领域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开发,研究成套技术,推动产业链、化工园区的上下游企业,政府的资金以及科研院所的资金和技术有效结合、协同创新。

  8.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链为纽带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针对创新链条的薄弱环节,加强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统筹衔接。支持企业建设提升技术中心,加强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应用。鼓励和支持扬农集团等龙头企业承担省内中试项目/中试基地建设试点,探索创新联合体及工程实验室等管理模式,实现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9.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关键技术突破为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提供推动力,重点突破立足于烯烃芳烃深度耦合的高性能合成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高效新能源材料及其产业链向中高端发展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化工生产中二氧化碳捕获与应用的碳中和技术开发等,发展填补空白的新材料产品。支持南京大学扬州化学化工研究院建设化工新材料本质安全生产公共技术平台,开发与应用提升化工新材料本质安全生产(如连续流化工技术)的核心技术,持续促进绿色高端安全发展。

  (四)坚守安全发展底线,构建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

  10. 提升产业本质安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构建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推动安全环保整治与新材料产业发展互补融合、协同共进。做好应急管理部“工业互联网 危化安全生产”试点工作,全力保持化工园区安全风险等级为d级。推进老旧装置改造工作,加快先进适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的推广应用。

  11. 加快建立绿色制造体系。推进产品上下游利用、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加快培育一批绿色工厂。强化能耗、安全、环保等标准硬约束,努力建成全省大气、水、危废污染治理的示范园区。加大新材料产业与其他行业的技术耦合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及节能减排水平。

  12.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以仪化pta龙头项目为牵引,加快布局一批产业链下游企业,构建“pta-聚酯-纤维、工程塑料-纺织服装、包装材料-聚酯回收再利用等”的全要素体系。以中化新材料产业园为核心,加快推进新上pbat、ptt、高性能特种环氧树脂等一批高端纤维、树脂项目,打造中化最具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发挥烯烃芳烃深度耦合产业链优势,通过延伸产业链和企业产品间的上下游协同,加快培育支持高成长性企业,着力打通“内循环”,建立从基础资源到面向终端消费的产业链条。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推进。充分发挥全市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圈作用,建立扬州市化工行业协会,推进“政、产、学、研、金、用”深度融合,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产业金融对接,加快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建立全市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咨询服务委员会,对全市化工新材料产业布局、重大规划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建设等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二)强化政策扶持。充分用好市级工业发展扶持资金,建立化工产业发展项目库,对符合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扶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的信贷支持、新材料运用保险保障,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用足用好土地政策,对新材料企业优先安排供地、灵活提供用地、定制个性化厂房,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投入产出效益。积极引导企业在搬迁改造、转产发展、技术升级、危险废物处置、场地环境修复等方面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8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