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持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快推进德龙钢铁专用线建设,推动年运输量15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及物流园区新建或扩建铁路专用线、运输管道,推动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有序转移。到2025年,火电、钢铁、煤炭、焦化等行业大宗货物通过铁路、新能源等清洁方式运输比例达到85%以上。

  2.构建高效集约的绿色物流体系。依托邢台市公共服务物流信息平台,积极发展甩柜运输、共同配送、统仓统配,发展绿色仓储,鼓励和支持在物流园区、大型仓储设施应用绿色建筑材料、节能技术与装备以及能源合同管理等节能管理模式。加强快递包装绿色治理,推进寄递企业包装物回收循环利用共享。

  3.推动车辆升级优化。加快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在城市公交、出租车、城市配送、邮政快递、铁路货场等领域推广使用。支持车用lng加气站、充电桩建设,支持在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居住社区、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等建设充换电基础设施。到2025年,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车等车辆全部为新能源车或清洁能源车,城市建成区内物流配送全部采用新能源或国六以上车辆。

  (五)大力支持绿色技术创新

  1.构建绿色制造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深度合作,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围绕节能降耗、低碳发展、清洁能源替代、大气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修复等关键领域,研发应用先进技术。加强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推广应用绿色制造先进技术和装备。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动力、高效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有害物质替代与减量化、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突破及产业化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院校加强新能源、储能、氢能、碳减排、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等学科人才培养。

  2.推进绿色产品设计。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行产品绿色设计,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围绕汽车及配件、机械设备制造等典型产品,突破轻量化设计、节能降噪技术、可拆解与回收技术等核心技术,推广无(低)害化、易拆解、易分类、易维护的产品设计方案,全面提升工业产品的绿色设计能力。扩大绿色产品种类覆盖范围,提升绿色设计产品供给能力,带动绿色消费。

  3.推进绿色技术成果应用。积极组织开展科技成果对接交流,引进培育孵化绿色技术创新项目、企业,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科技创新券开展创新活动,推动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

  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协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大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碳排放强度,努力增加生态系统碳汇。

  (一)落实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落实省、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以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领域为重点,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完成省、市下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推动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尽早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力争钢铁、水泥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推动大型企业特别是重点行业国有企业制定二氧化碳达峰行动方案,实施碳减排工程。加大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减排创新行动。

  (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1.控制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根据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工业降碳主要实施路径,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通过流程降碳、工艺降碳、原料替代,推进钢铁、建材等高碳行业绿色低碳改造,开展绿色工厂创建,实现生产过程降碳;发展绿色低碳材料,推广水泥生产原料替代技术,鼓励利用转炉渣等非碳酸盐工业固体废物作为原辅材料生产水泥,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减碳;探索低成本碳捕集封存、二氧化碳资源化转化利用等主动降碳路径。在传统行业实施重大节能低碳技术改造。

  2.控制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大力发展低碳交通,不断提高营运车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应用比例。加大交通领域节能低碳技术应用,推广智能交通及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

  3.控制建筑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持续提高新建建筑和基础设施节能标准,加快推进低碳建筑发展,对城镇既有建筑和基础设施实施节能改造,大力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开展建筑屋顶光伏行动,提高建筑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电气化普及率。推进清洁低碳取暖。逐步开展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强化用能监测和低碳运营管理。实施全过程绿色低碳建造,大力推广绿色建材,推行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及装配化装修。

  4.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油气系统甲烷排放,减少加油站、加气站油气挥发。实施含氟温室气体和氧化亚氮排放控制,控制农田和畜禽养殖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加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控制和回收利用。

  5.实施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协同控制。开展工业、农业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减排协同控制,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加强污水、垃圾等集中处置设施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

  (三)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管理

  1.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将适应气候变化目标和工作措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有机结合,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新格局。在农业、林业、水资源、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

  2.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评估。识别气候变化对敏感区水资源保障、粮食生产、城乡环境、人体健康、生态安全等的影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管理。统筹提升城乡极端气候事件预警响应、防灾减灾综合评估和风险管控能力,制定应对和防范措施,完善防灾减灾及风险应对机制。

  3.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管理。按照邢台市要求,将企业碳排放信息纳入强制性披露范围。编制完善温室气体清单,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适时将应对气候变化要求纳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强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数据报送、核查和配额清缴履约等监督管理。按照省、市要求推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加大节能减排项目和碳汇项目开发力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31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