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育发展质量。加快补齐教育短板,优化学校布局,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用好县域普通高中托管帮扶机制,办优市一中、办强县一中。深化产教融合、普职融通,加快职业技术学院筹建、普洱茶学院迁建。持续推动“述评考”、“市管校聘”等改革措施,稳妥推进分段办学,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水平。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借助中国工程院、浙江大学等挂联优势,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研发基地和创新平台,促进成果产出及转化应用。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新型研发机构6个以上。引导企业加大投入,研发经费增长16.7%。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户、科技型中小企业30户、创新型中小企业10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户和“小巨人”企业1户。

  强化人才引育用。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进“高校学子智荟普洱”行动和茶城英才支持计划,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打造青年人才友好型城市。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擦亮“佤山歌舞者”“普洱咖啡工”等劳务品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以上。加强“人才驿站”建设,推行茶城惠才卡,办好专家人才研修班,提升人才服务质量。

  (五)坚持“产城人”融合,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化“三区三线”管控,补齐城镇化短板,提升城乡品质,力争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

  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速“点靓南部片区”规划建设,优化宁洱城镇空间布局,推进思宁一体化发展,力争gdp占比提高到32%以上。壮大城镇经济,推动景谷、澜沧区域性次中心城市建设。发挥通道和沿边优势,做美县城、做特集镇,提升城镇辐射带动和综合承载能力。持续开展城市体检,加快城市更新,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33个,建成保障性租赁住房927套,实施棚户区改造1604套。建成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加快中心城区南部地下管廊、澜沧和镇沅垃圾焚烧发电厂等52个市政项目建设,推进燃气、供排水、污水管道建设。

  大力实施城乡绿美行动。加快苗圃基地建设,打造绿美铁路客运站,完成普洱大道、茶城大道、振兴大道等绿化美化亮化提升改造,建设一批“口袋公园”,打造洗马湖地标性公园,提升城市颜值。坚持典型引路,创建绿美城市3个、绿美乡(镇)10个、绿美村庄1200个以上,以及一批绿美公园、社区、公路、河湖等,推动从“绿”到“美”的提质升级。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开展市容市貌整治,缓解车难停、路拥堵、物业弱等问题。推进思亭、复兴等农贸市场智慧化改造,启动思茅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完成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搭建,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信息化水平。

  (六)内培外引、量质并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抓好纾困、输血、培引、双创、改革、服务工作,做优存量、做大增量。

  推动市场主体提质增量。净增市场主体2.6万户、“四上”企业120户以上,其中工业企业20户。推进“三进市场主体”活动,加快个转企、小升规、农转贸、工转贸。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发展行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完善银政企对接机制,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范围,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5%以上、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0%以上。坚持政企双月见面会,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良好环境,促进“两个健康”发展。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开展“一企一策”帮扶活动,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市场开拓、融资、用工、技改等难题,让企业轻装前行。

  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推广“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一件事一次办”,提升工程建设和政府采购交易项目全流程电子化率。优化惠企政策申报系统,推动政策直达企业、优惠免申即享。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瞄准“三类500强”、链主企业等,持续推进“一把手”招商、全员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市外产业招商到位资金增长12%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以上。

  (七)紧扣联农兴农富农主线,加快乡村全面振兴。按照“一圈、一带、三廊道、多庄园”思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抓好新品种玉米推广,实施杂交稻旱种7.7万亩,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24.3万亩,完成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入库4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16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23万吨左右。蔬菜播种面积80万亩、产量100万吨以上,生猪存栏225万头、出栏385万头。积极发展林下经济。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居民收入增速,全面消除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脱贫人口。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开发,健全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提高农民在全产业链发展中的增值收益。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盘活利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壮大村集体经济。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17万人次,实现转移就业85万人、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以上。深化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帮扶,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做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工作,实现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xn/509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