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巩固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改奖补等财政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资,力争万元产值能耗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打响企业“退城入园”搬迁工作“第一枪”,对首批搬迁入园的川南化工、桥沟化工、光大硫酸与盛和稀土4户企业,精准提供“一企一策”搬迁服务,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壮大发展,积极兑现“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奖补政策,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力争年内净增规上工业企业3家以上,壮大优势企业集群后备队伍。依托精细化工资源优势、机电产品市场优势以及乐山机场、岷江航电枢纽建设带来的区位优势,加快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力争全年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32亿元以上。
(三)提档升级园区能级。实施园区基础设施集中攻坚行动,年内建成北二路、南三路等5条、7公里园区道路主轴,并同步配套铺设天然气、供水、通讯等地下管线,初步形成“两横两纵”园区路网骨架。建成投运红云、云台山等6座企业专用变电站,协调争取乐山南500kv输变电工程落地建设,提前启动工业供水二厂、污水处理二厂、园区服务中心、危化品货运专用停车场等项目建设,保障在建项目、后续入驻项目需求。建设园区智慧中心,搭建园区企业环保在线监测、安全生产在线监管、应急救援在线响应一体化监测预警体系,启动园区内特勤消防站建设,打造现代化安全园区。紧抓千载难逢的政策窗口期,力争年内取得省级经开区合规园区“身份证”,并同步启动省级化工园区申报。
三、补短板、提质量,全力攻坚“美丽小西湖”建设
(一)全面启航城市更新。严格对标“美丽小西湖”规划目标,统筹“地上”“地下”、兼顾“面子”“里子”,下最大功夫补齐基础设施、居住条件、环境面貌等“城市欠账”和“民生堵点”。奋力吹响城市有机更新“集结号”,计划投资2.5亿元,启动实施12个重点项目。打通城市脉络,开工建设岷江大道北延线、中心路南延线连通工程,力争建成新华村涌斯江二号桥,实质性解决货车进城带来的安全问题。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分步推进岷江社区“老三街”和21个老旧小区及配套设施改造,有效改善800余户居民居住条件。规范管理12座停车场,加快实施杆管线下地、中心城区雨污分流二期工程,有序拆除沿江吊脚楼,打造现代安全城市。启动“美丽小西湖”核心生态区建设,推动涌斯江、茫溪河流域城区段绿化、亮化,完善提升涌斯江、茫溪河沿线亲水步道9.9公里,启动实施杨柳湾文化街段风貌提升工程,建设美丽舒心城市。
(二)提速建设活力新城。推进“八横两纵、内外循环”城市路网加快成型,开工建设双福路一期、石子埂路阳光天樾段等城市道路,新增道路里程3.72公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乐山仁心医院、五通桥人才培训中心项目建设进度,启动回迁房三期建设,并配套完善通讯、电力、燃气、环卫等公共基础设施,科学布局一批农贸市场、活动广场、智能停车场等生活服务网点,提升新区公共服务能级。积极融入乐山主城区同城化、组团式发展战略,深入研究谋划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产业项目招引,力争成功申报全民健身体育项目专项债,配套布局高端制造业和特色服务业,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心剂”。
(三)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打造全市交通枢纽中心,配合推进岷江老木孔航电枢纽、东风岩枢纽项目建设,加快实施乐山机场飞行区、核心区土地征拆和配套路网建设。强健联外交通大动脉,加快推进省道103线青神至五通桥段建设,加快形成“一环七射一纵”国省干线公路网络体系。畅通区域交通内循环,启动实施迎宾大道延伸线、东风岷江特大桥项目建设,加快形成绕城快速环线。加紧完成农村“三大革命”道路综合整治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完善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安”体系,新(改)建农村公路163公里,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
四、出实招、激活力,全面提振乡村振兴精气神
(一)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严格对标“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兜底保障投入力度,持续关注并帮扶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和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建立完善多部门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联动机制,用好用活防止致贫返贫基金,牢牢守住不出现一户一人返贫致贫成果。开展“百企兴百村”行动,调动社会资源兴办公益事业、参与社会救助、培育脱贫产业,带动脱贫户持续稳定增收。坚持“富口袋”和“富脑袋”并重,用足用好各类就业创业政策,合理开发公益性岗位,持续推行“负所得税”奖励机制,加大对脱贫村优势特色产业信贷和保险支持力度,加大实施“农业家庭能人”计划,打造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劳务品牌,让贫困群众就业有门路、致富有出路。
(二)夯实乡村产业支撑。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确保粮食安全,新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82万亩以上,依托稻鱼共生、种养循环、轮作间作等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立体农业,为粮食生产扩面增量打下坚实基础。新建成投产一批生猪规模化养殖项目,生猪年产能力争突破17万头。引导村集体经济参与特色产业连片发展,主动融入全市晚熟柑橘产业带,立足果蔬、畜牧、中药材、林竹等特色产业资源,将特色产业发展纳入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强镇规划建设范围,力争成功创建“西坝姜稻”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集体经济收益达2万元以上的村突破60%。推进工农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提升行动,启动建设农业加工园,建设西坝生姜、冠英蔬菜2个商品化处理中心,让特色农产品既有颜值更有价值。
(三)加速美丽乡村建设。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结合全区经济片区划分和中心镇、中心村培育,高标准完成“多规合一”镇级规划编制,启动村级规划编制,形成特色鲜明、因地制宜的现代乡村发展思路。促进农旅深度融合,加速推进农业主题公园、休闲农庄、农业综合体建设,各镇形成休闲有去处、消费无难处的乡村旅游新格局。加速推进场镇提升行动,按照一镇一主题、一镇一特色分批实施场镇风貌改造,新打造美丽镇村融合亮点5个,让场镇面貌焕然一新、场镇居民安心舒心。深入实施农村“三大革命”和“五清”行动,新(改)建户厕1500户,卫生厕所覆盖率达100%。力争新培育省级乡村振兴先进镇1个、“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4个,推动形成人与自然、产业与生态和谐相融的乡村空间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