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服务与治理更加精细。适应中心城区特点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加快构建,精细治理、智慧治理、系统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成果更加巩固,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持续增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更加完善。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发挥重庆母城优势,体现中心城区担当,全面提升渝中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实力。在全力投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中提升渝中战略价值。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集聚,打造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科创中心特色功能区、重庆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核心区,全面增强城市影响力和辐射力。在持续优化空间布局中提升区域板块价值。推动重点板块功能联动、上下半城协调发展、山水风貌整体提升,优化打造“第一街”、两江滨江休闲产业带、大鹅岭山脊自然生态带、下半城历史人文风貌带和化龙桥国际商务区、总部城数字经济产业园、上清寺—大溪沟创意文体产业园、环重医大健康产业园、大坪商圈、菜园坝滨江新城等“一核三带六园区”功能布局。在有序推进城市更新中提升全域整体价值。紧抓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重大机遇,加快街巷社区、基础设施、空间载体、功能业态、人文生态更新,以城市更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抓产业升级振新,构筑高质量发展高地。聚焦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建设,提升银证保金融规模,招引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信托等新兴金融,着力打造产业金融园区、基金服务基地,加快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核心区、重庆绿色金融中心,推动消费金融、金融科技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新引擎,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突破15%。聚焦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建设,紧扣世界知名商圈、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打造和特色商业街巷培育,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免税经济、夜间经济等业态,做靓国际、时尚、地标、特色四张消费名片,汇集国际知名品牌500个,高端品牌入驻率达到80%。聚焦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壮大文化创意、旅游会展、影视演艺等行业,培育广告设计、数字文旅等业态,创新拓宽文旅消费市场,文旅服务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聚焦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支撑节点建设,释放重庆市区块链数字经济产业园、重庆市工业软件产业园、国家信创基地发展效应,推动数据“聚通用”,持续做强新兴数字产业,加快服务业数字改造升级,打造十个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壮大百家规上信息服务企业、实现千亿级数字经济产值,科创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10%以上。聚焦重庆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核心区建设,以环重医大健康产业园为重点,加快集聚医学美容、远程诊疗、高端体检等专业细分领域企业,促进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快速发展,健康服务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聚焦国家会计服务示范基地、化龙桥专业服务业示范区建设,巩固提升会计审计、法律服务、工程设计、交通运输、邮政快递、人力资源等行业,促进专业服务与企业资源对接,不断提升专业服务机构集聚度、品牌知名度和服务辐射度,品牌专业服务机构达到180家以上。聚焦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基地建设,坚持“一家总部就是一个集群,一栋楼宇就是一个园区”,大力实施总部企业倍增计划、品质楼宇提升计划,着力提高多功能、高能级总部企业集聚度,新增总部及重点企业160家,亿元税收楼宇达到50栋。
(二)抓改革开放创新,激发转型提质源动力。统筹推进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多层次开放,全力推进各领域创新,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投融资体制、国资国企、“放管服”等重点领域改革,扎实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更大力度利企便民。一体推进招商育商稳商,落地“招大引强”项目500个,新增市外到位资金额600亿元,让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联动提升自贸区、中新合作项目等开放平台能级,打造国际企业、机构、商会协会来渝投资第一站、首选地、大本营,引进培育中新合作项目100个以上,自贸区新增市场主体2.5万户以上,进出口总额累计超5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25亿美元以上。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本领,持续深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始终坚持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城市提升、基层治理等各项工作。围绕建设科创中心特色功能区,稳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集聚更多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高层次人才。支持重医及其附属医院、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等建设专科类别国家医学中心,支持重医各附属医院、市急救医疗中心、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建设综合类别和专科领域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链条。
(三)抓城市有机更新,扮靓国际都市会客厅。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遵循规划引领、统筹推进,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健全城市更新协调推进机制,实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推动城市形态、功能、风貌和品质全面提升。科学规划“一核三带六园区”空间布局,强化资源要素配置、高端产业引领,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前瞻性策划布局新兴产业,实现城市能级提升。着眼职住平衡、产城融合,加快整体更新重点片区项目实施,建成投用高端载体130万平方米以上,功能置换老旧商业商务载体160万平方米以上,基本完成老旧小区改造860万平方米,拓展要素集聚空间。供给一批中高端长租公寓、人才公寓、国际公寓,吸引集聚人才。建成标准化国际社区5个,打造一批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实现公共场所外语标识标牌全覆盖,提升国际化、人性化居住环境。等高对接国际一流城市管理标准,深化大城细管、大城众管、大城智管机制,提升窗口地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管理水平。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全面赋能城市治理,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标杆。